牙科网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腮部小涎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混合痼镜下组织像复杂,可见肿瘤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有人认为瘤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复杂形态。

涎腺混合瘤临床表现

1.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及腭腺。

2.生长缓慢,周界清楚,质地中等硬度,表现呈结节状,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但腮腺深叶及腭部者由于周围组织的夹持固定作用而不活动。

3.涎腺造影显示为良性占位元性病变。

4.生长加快、硬度增加、活动度下降甚至固定、面神经麻痹、皮肤溃疡等恶变征象。

涎腺混合瘤诊断依据

1.涎腺部位之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2.肿物小者表面光滑,大者呈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无压痛,活动(发生于腭腺者可不活动),无面瘫。

3.涎腺造影示良性占位性病变。

4.B型超声波见境界光滑的反射图像,内部回声波分布光点均匀。

牙科吧扩展阅读

三叉血管瘤的诊断要点


(一)症状和体征
面部血管痣、癫痫和青光眼共存,是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和体征。
(二)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平片:有助于发现颅内钙化。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发现是大脑皮质表面的钙化影像,表现为以枕、顶和颞叶为主的曲线形、双轨状沿脑回走行的钙化带。此外,还可见脑表面小动脉和脑内小血管的钙化影像。头颅X线平片也有助于发现颅骨左右不对称、岩骨锥体高突、颅骨板障增厚和鼻窦和乳突气泡增大等。
(2)头颅CT:有助于发现颅内钙化和单侧脑萎缩。
(3)头颅MRI:无助于发现颅内钙化。增强MRI对确定软脑膜血管瘤的范围有一定价值。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4)脑血管造影:用于发现毛细血管、静脉和静脉窦畸形。
2.脑电图检查
(1)无论有无癫痫发作的临床证据,脑电图检查发现有癫痫波电活动时皆有诊断价值。
(2)有大脑皮质钙化时,于病变侧记录的脑电图表现为广泛的低电压,于病变对侧可能发现癫痫样活动。
(三)诊断标准
脑—面血管瘤病的个体变异是脑和面的血管瘤分别单独出现,诊断标准应包括这些顿挫型,分类诊断标准如下:
1.1型(脑面型)
(1)面和软脑膜皆有血管瘤,可有青光眼(Sturge—Weber综合征)。
(2)组织学或典型的放射学发现证实的颅内血管瘤。
(3)癫痫发作或脑电图癫痫样电活动。
2.2型(面型) 面部血管瘤,但无颅内病变,可有青光眼。
3.3型(脑型) 软脑膜血管瘤,但无面部血管痣,可有青光眼。

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1)体位、麻醉与手术人路 其体位、麻醉与手术人路基本与神经内窥镜下诊断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相同。根据肿瘤的大小与生长方向不同,切口位置与大小可能有所改变。
(2)诊断与手术方法 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是术中诊断影像学中未发现的微小的桥脑小脑角胆脂瘤以及常规显微手术切除镜下可见的胆脂瘤组织后再用内窥镜观察可能残留的胆脂瘤组织。另外,内窥镜的应用可使术者在手术结束前即可相对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切除程度。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方法是在常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可见的胆脂瘤组织后,放置神经内窥镜,探察术区显微镜难以发现的病灶死角,并在内窥镜下切除发现的残留肿瘤组织。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手术切口要比单纯神经内窥镜下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切口大,一般长3—4cm。手术步骤为常规切开头皮各层,暴露枕骨,钻孔一个,钻孔位置依胆脂瘤的位置及发展方向而定,一般在横窦与乙状窦交界拐角处,用咬骨钳咬除骨质扩大枕骨骨窗直径达3~4cm,“十”字剪开硬脑膜。悬吊硬脑膜四角,沿小脑外上侧向桥脑小脑角探查,打开桥脑小脑角池,放出脑脊液,安置蛇形自动脑组织牵开器,先在显微镜下显露肿瘤并予以分块切除。一般情况下术中多发现肿瘤不规则,主要位于桥脑小脑角,可沿蛛网膜下腔向脑干腹侧生长或经小脑幕下向幕上发展,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地软,血运不丰富,肿瘤内容物呈牙膏样。肿瘤组织可包绕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压迫脑干使其移位。在常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可见的胆脂瘤组织后,放置神经内窥镜,探察术区显微镜难以发现的病灶死角,并在内窥镜下切除发现的残留肿瘤组织(图9—30)。由于残留肿瘤组织多位于直视难以发现的死角处,因此,残留肿瘤组织的切除是在电视监视屏幕的显示下完成的。一般采用将吸引器头弯成相应
角度或用剥离子等特殊器械分离、吸除残留的肿瘤组织。术中避免牵拉脑组织,要充分利用颅内的自然腔隙和切除大部肿瘤后带来的空间,并发挥神经内窥镜成角、广角、放大等特点来寻找并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后,充分止血,然后用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最大限度地清除肿瘤残渣,防止无菌性脑膜炎。放置引流管1条,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3)手术要点 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除要求术者熟练掌握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解剖和显微手术技术外,还要注意:①在显露肿瘤时,注意岩静脉,避免拉断,必要时及早电凝处理。②先行肿瘤包膜内容物吸除,然后切除包膜,切除肿瘤组织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不要误伤可能包绕在肿瘤内的颅神经。与脑干黏连紧密的肿瘤包膜不必勉强强行剥离全切,可仅行包膜电灼即可。③应在术前适应内窥镜下操作的方向感,避免术中误伤血管、神经。④内窥镜的移动要尽量沿纵轴移动或转动内窥镜,避免横向移动误伤周围结构。⑤要充分利用内窥镜的多角度、广角、放大等特点,通过颅内的自然腔隙和切除大部肿瘤后带来的空间来寻找并切除肿瘤,不要用内窥镜牵拉脑组织。⑥要练习在监视器下交替应用各种角度的吸引器头、剥离子和电凝器等器械的动作技巧。
(4)手术疗效 毫无疑问,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能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据报道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全切率为92.6%,而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全切率达100%。张亚卓等报道了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45例颅内胆脂瘤,其中37例为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结果在常规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后,经内窥镜进一步观察仍有84%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留,在内窥镜下将残留肿瘤切除;无脑积水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仅有1例术后轻度无菌性脑膜炎。因此,他们认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颅内胆脂瘤(尤其是生长广泛的巨大胆脂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术后反应。周东等利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15例颅中、后窝胆脂瘤,100%全切除,无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常规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后,应进一步行内窥镜观察,部分病人仍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留(这也是常规手术后易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的原因),并在内窥镜下清除残留肿瘤组织。因此,除局限较小的胆脂瘤外,绝大多数生长广泛的巨大胆脂瘤显微镜下难以做到真正的全切除。利用多角度的内窥镜观察,可以弥补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死角和隐蔽部位,同时避免因牵拉脑组织、神经等重要结构带来的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胆脂瘤为血运不丰富的肿瘤,尤其适合神经内窥镜手术。手术方式除可以采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外,尚可进行单纯神经内窥镜下胆脂瘤切除术。

牙科吧讲堂:口腔正畸诊断方法的概述


诊断是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是指医师通过临床检查、记录分析的方法,对从临床检查、X线片和其他方式所获取的资料,加以分析归类,提取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症状,使用简洁而又明确的词汇,列出问题,说明患者症状之所在。在医学诊断中,疾病是由宿主与机体失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异常表现,疾病的客观体征需要医师在检查中所获取,主观症状则是患者的主诉和表征。

口腔正畸学中,正畸诊断的含义与医学、口腔其他专业的所指基本相同,意义相类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正畸学中的错颌概念,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颅面骨骼、肌肉在内外环境和遗传的相互作用下,牙、颌、颅面部发育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它不是一种病理现象。正畸学诊断的客观体征仅仅是形态学客观表征,而不是生理性的特征。牙、颌面的错颌畸形,导致患者口腔功能减弱、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以及颜面美观不谐调等,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因素。

诊断是认识和系统的指出个体的异常,综合分析检查中所发现问题,制定或确定治疗计划。大量的观察、个体体征的发现和分析,是正确诊断的前提。资料必须客观,具有相关性、准确性,检查应该包括整个颅面系统,但个别患者可以有所选择。诊断中需要某些正常值或正常标准、正常标志,用来评价个体口颌系统的异常。但将个体异常与理想的或统计的平均值(如pont指数)进行比较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个体咀嚼系统的发育,因为每个个体结构均或多或少存在着正常部分,即Andresen称之的“个别理想”。系统分析个体资料可以将其作为典型病例进行诊断,成组的病例,即大样本资料或称之为典型的异常,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类,而对存在非典型异常的病例,则称之为边缘性病例。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瘤的鉴别诊断


(一)三叉神经瘤的类型 三叉神经瘤多为神经鞘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依肿瘤部位不同可分为颅中窝型、颅后窝型和混合型(哑铃型)。
1.颅中窝型 肿瘤多起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影响海绵窦、眶上裂等结构。
2.颅后窝型 肿瘤起源于三叉神经根向桥脑小脑角处生长。
3.混合型 肿瘤呈哑铃形,骑跨岩锥,一部分在颅中窝,一部分在颅后窝。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1.三叉神经症状 常为首发症状,以感觉或/和运动功能障碍多见,少数患者出现三叉神经痛。疼痛往往为持续性烧灼样,常位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第二支分布区域。少数为阵发性剧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扳机点多不明显。发生于三叉神经根的肿瘤很少有疼痛,主要为面部麻木或蚁行感,客观检查感觉减退;发生于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肿瘤疼痛较多见,而且为面部感觉减退与疼痛同时存在。
2.临近结构受累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般出现较晚。
3.脑脊液检查 颅后窝型三叉神经鞘瘤位于硬脑膜内,蛋白定量常升高;颅中窝型居硬脑膜外蛋白定量常正常。
4.x线片 可见岩骨尖破坏、缩短,或卵圆孔、圆孔扩大、破坏之轮廓清楚。
5.CT扫描 平扫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或为囊性灶,位于颅中窝或颅后窝者呈圆形或卵圆形,混合型则呈哑铃形。

胆脂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和三叉神经痛的鉴别


以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的桥脑小脑角肿瘤,则以胆脂瘤最多,脑膜瘤、听神经鞘瘤次之。
(一)胆脂瘤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由外胚层皮肤异位细胞发展而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依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占位型、颅内压增高型。
1.单纯三叉神经痛型 此型为肿瘤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上部三叉神经根附近,早期就可累及三叉神经而产生疼痛。
单纯三叉神经痛型胆脂瘤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时两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易于混淆,如肿瘤较小,CT因受颅后窝骨伪影的干扰而难以发现,有时常规MRI检查也难以与蛛网膜囊肿或扩大的桥脑小脑角池相鉴别,只有在枕下入路三叉神经根探查时方被发现而明确诊断。
2.桥脑小脑角占位型和颅内压增高型 首发症状多为耳鸣、耳聋、面肌抽搐或颅内压增高症状。此种类型的胆脂瘤常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中部,往往随着肿瘤增大,累及三叉神经时才出现三叉神经痛,因而在三叉神经痛之前已有桥脑小脑角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故误诊的机会较少。
(二)脑膜瘤 桥脑小脑角脑膜瘤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并不少见,仅次于听神经瘤及胆脂瘤,居于第三位。多起源于上、下岩窦或乙状窦部位的硬脑膜,亦可起源于小脑幕切迹附近和颈静脉孔区向桥脑小脑角生长。各种类型的脑膜瘤均可发生,但以内皮型和纤维型多见。三叉神经损害亦较常见。不少病例为首发症状,常表现面部麻木和咀嚼肌萎缩,三叉神经痛较少。
总之,桥脑小脑角脑膜瘤虽不少见,但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者不多,而且常伴有三叉神经损害及听神经、面神经受累症状,血管造影及CT扫描亦具有特征性,较易与原发性:叉神经痛鉴别。
(三)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占75%~95%,居首位。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包括以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障碍为主,小脑损害、脑干受压和移位症状,以及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等。有的学者依肿瘤的大小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将其分为四期。
听神经瘤绝大多数以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三叉神经症状继发于后,但是少数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者需注意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慢性根尖周炎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慢性根尖周炎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首先该症有根尖肉芽肿,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感咀嚼不适,咬合无力,偶在叩诊有感觉,牙可变色,肉芽肿可以发生在根尖,也可以在根尖,磨牙则可发生在根分叉间。肉芽组织的周围常有纤维膜,被膜与牙周膜相连接。另外,还有慢性根尖脓肿 (慢性牙槽脓肿),肉芽中心部分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肿。慢性牙槽脓肿可以由急性牙槽脓肿得到引流后转化而来。当急性炎症消失后,根尖部存留的脓液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包围,因而和肉芽中心液化所形成的脓肿相同。脓肿常穿过牙槽骨及其粘膜,而在口腔内形成瘘管,有时也穿通皮肤成瘘管。再有根尖囊肿,可由急性或慢性牙槽脓肿发展来,由于囊肿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大后可使邻骨外壁隆起、变薄,触之有乒乓球感。

诊断:慢性根尖周炎的诊断可以根据病史、牙色、活力、瘘管、X线片等,得出正确的诊断。大的囊肿应与造釉细胞瘤鉴别,造釉细胞瘤与感染无关,且多为多囊性。

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根尖周有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透影区或显示根尖周有弥散性透影区,边缘不整齐。

听神经瘤的症状及治疗


肿瘤位于桥脑小脑角,前面是颞骨岩部及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外侧面是岩骨锥体背面、内耳孔和乙状窦;上方是小脑幕;下面是颅后窝底及舌咽、迷走和副神经;内侧面是桥脑、延髓;小脑居其内后方。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向前压迫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大多数病例均表现有“桥脑小脑角综合征”,但其发病规律是多样的,这取决于肿瘤的发展方向、生长速度以及机体的代偿功能等因素。因为听神经瘤可起源于第VIII颅神经的近端或远端,所以其早期症状多由听神经的前庭神经及耳蜗神经损害开始。当头痛发生后,其他症状开始出现,如一侧面部麻木或感觉异常、肢体活动不灵及一侧面肌无力等。肿瘤向前发展首先波及三叉神经根,将三叉神经压挤在肿瘤的上极与桥脑和中脑之间,产生三叉神经的症状。早期约有90%的病人出现病侧角膜感觉迟钝或消失,约50%有颜面部麻木或感觉异常,有时感觉减退区较为局限,仅见于鼻孔周围及口角。个别病人表现为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症状中以第一、二支为主,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往往不被患者所注意,在检查时才被发现不同程度的病侧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亦可累及运动根而有颞肌、咀嚼肌力弱,甚至萎缩。具有以耳鸣与听力减退为主,同时相继出现第V、Ⅶ、Ⅸ、X等颅神经障碍及小脑症状的典型桥脑小脑角综合征者,一般诊断多无困难。若x线片显示该侧内耳孔扩大或破坏,与临床表现吻合,即可确诊。但也有不少非典型的病例,如X线平片内耳孔正常,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而听力减退尚不明显,邻近颅神经受累的次序和轻重程度不同于寻常等。在这些情况下,需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异常者,应进一步作CT及MRI等检查。现在,内听道与桥脑小脑角T,加权增强MRI已成为诊断听神经瘤的金标准,能发现CT所不能发现的小的听神经瘤,并成为指导手术的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
听神经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患耳残存听力、对侧耳听力状态,及肿瘤的位置、大小、病理类型和患者的年龄。临床常用的手术人路有枕下乙状窦后人路、经迷路人路、经耳人路、颅中窝人路。常见手术并发症有面瘫、脑脊液漏、头痛。随着纤维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人路的逐步改善,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大幅度减少。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