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牙齿是人体中最硬也是最重要的器官,牙齿是我们切咬、咀嚼、辅助发音、保持面部外形的功能承担者。没有牙齿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就无从谈起,我们一定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爱牙与护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1)体位、麻醉与手术人路 其体位、麻醉与手术人路基本与神经内窥镜下诊断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相同。根据肿瘤的大小与生长方向不同,切口位置与大小可能有所改变。
(2)诊断与手术方法 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是术中诊断影像学中未发现的微小的桥脑小脑角胆脂瘤以及常规显微手术切除镜下可见的胆脂瘤组织后再用内窥镜观察可能残留的胆脂瘤组织。另外,内窥镜的应用可使术者在手术结束前即可相对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切除程度。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方法是在常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可见的胆脂瘤组织后,放置神经内窥镜,探察术区显微镜难以发现的病灶死角,并在内窥镜下切除发现的残留肿瘤组织。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手术切口要比单纯神经内窥镜下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切口大,一般长3—4cm。手术步骤为常规切开头皮各层,暴露枕骨,钻孔一个,钻孔位置依胆脂瘤的位置及发展方向而定,一般在横窦与乙状窦交界拐角处,用咬骨钳咬除骨质扩大枕骨骨窗直径达3~4cm,“十”字剪开硬脑膜。悬吊硬脑膜四角,沿小脑外上侧向桥脑小脑角探查,打开桥脑小脑角池,放出脑脊液,安置蛇形自动脑组织牵开器,先在显微镜下显露肿瘤并予以分块切除。一般情况下术中多发现肿瘤不规则,主要位于桥脑小脑角,可沿蛛网膜下腔向脑干腹侧生长或经小脑幕下向幕上发展,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地软,血运不丰富,肿瘤内容物呈牙膏样。肿瘤组织可包绕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压迫脑干使其移位。在常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可见的胆脂瘤组织后,放置神经内窥镜,探察术区显微镜难以发现的病灶死角,并在内窥镜下切除发现的残留肿瘤组织(图9—30)。由于残留肿瘤组织多位于直视难以发现的死角处,因此,残留肿瘤组织的切除是在电视监视屏幕的显示下完成的。一般采用将吸引器头弯成相应
角度或用剥离子等特殊器械分离、吸除残留的肿瘤组织。术中避免牵拉脑组织,要充分利用颅内的自然腔隙和切除大部肿瘤后带来的空间,并发挥神经内窥镜成角、广角、放大等特点来寻找并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后,充分止血,然后用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最大限度地清除肿瘤残渣,防止无菌性脑膜炎。放置引流管1条,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3)手术要点 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除要求术者熟练掌握内窥镜下桥脑小脑角解剖和显微手术技术外,还要注意:①在显露肿瘤时,注意岩静脉,避免拉断,必要时及早电凝处理。②先行肿瘤包膜内容物吸除,然后切除包膜,切除肿瘤组织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不要误伤可能包绕在肿瘤内的颅神经。与脑干黏连紧密的肿瘤包膜不必勉强强行剥离全切,可仅行包膜电灼即可。③应在术前适应内窥镜下操作的方向感,避免术中误伤血管、神经。④内窥镜的移动要尽量沿纵轴移动或转动内窥镜,避免横向移动误伤周围结构。⑤要充分利用内窥镜的多角度、广角、放大等特点,通过颅内的自然腔隙和切除大部肿瘤后带来的空间来寻找并切除肿瘤,不要用内窥镜牵拉脑组织。⑥要练习在监视器下交替应用各种角度的吸引器头、剥离子和电凝器等器械的动作技巧。
(4)手术疗效 毫无疑问,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能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据报道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全切率为92.6%,而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全切率达100%。张亚卓等报道了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45例颅内胆脂瘤,其中37例为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结果在常规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后,经内窥镜进一步观察仍有84%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留,在内窥镜下将残留肿瘤切除;无脑积水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仅有1例术后轻度无菌性脑膜炎。因此,他们认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颅内胆脂瘤(尤其是生长广泛的巨大胆脂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术后反应。周东等利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15例颅中、后窝胆脂瘤,100%全切除,无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常规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后,应进一步行内窥镜观察,部分病人仍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留(这也是常规手术后易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的原因),并在内窥镜下清除残留肿瘤组织。因此,除局限较小的胆脂瘤外,绝大多数生长广泛的巨大胆脂瘤显微镜下难以做到真正的全切除。利用多角度的内窥镜观察,可以弥补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死角和隐蔽部位,同时避免因牵拉脑组织、神经等重要结构带来的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胆脂瘤为血运不丰富的肿瘤,尤其适合神经内窥镜手术。手术方式除可以采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外,尚可进行单纯神经内窥镜下胆脂瘤切除术。

k428.com小编推荐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表现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其症状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类似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颜面部发作性疼痛的表现,但其疼痛的程度较轻,而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多数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诸如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的变化体征,常提示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另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常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痛觉、温度觉与触觉障碍,常合并有咀嚼肌力弱或萎缩。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有时较为困难,特别是在早期,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应从多方面综合判断分析,如从疼痛的性质、时间、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等,采取全面综合分析进行鉴别,以求及早确诊,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多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需要手术治疗去除病因才能达到根治目的。现将易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混淆的几种较常见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的手术治疗分述如下。
(一)桥脑小脑角胆脂瘤(表皮样囊肿) 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发生率约占桥脑小脑角肿瘤的5%左右。该肿瘤常沿桥池方向伸展,故多为扁圆形或分叶状。病程进展缓慢,有很长的潜伏期,约70%病人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少数以面肌抽搐、面部感觉减退、耳鸣,、耳聋起病。常因首先出现三叉神经痛症状,经一段时间的药物、封闭治疗,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周围支切断等手术治疗后,疼痛仍未缓解或短期内复发,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甚至在手术中才被发现。
1.临床表现 可分为三种类型。单纯三叉神经痛型占68%;桥脑小脑角肿瘤型占42%;颅内高压型占8%。单纯三叉神经痛型,多发生在桥脑小脑角中上部三叉神经根周围。以三叉神经痛症状发作起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患侧颜面部典型三叉神经闪电样剧烈性疼痛发作,但每次疼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扳机点,多不伴有神经系统其他异常体征,极易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混淆。故对青年或中年人三叉神经痛应警惕表皮样囊肿的存在。桥脑小脑角肿瘤型主要表现面肌抽搐、耳鸣、听力减退、后组颅神经障碍,但小脑体征亦可不明显,仅个别病人行走时有偏向患侧,或轻微的闭目难立征。颅内高压型仅有颅内压增高,无桥脑小脑角体征和三叉神经痛发作症状,此型少见。
2.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早期多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微增高,蛋白含量一般不增高,仅少数蛋白轻度增高。颅骨X线片除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外,可出现岩骨尖骨质吸收,内耳孔外形多正常,这一点与桥脑小脑角其他肿瘤,特别是听神经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个别可有瘤钙化斑。Banna认为X线片无特异性,气脑造影在肿瘤皱裂之间可表现数个充满袋形的负影是胆脂瘤的特征,有助于定性。椎动脉造影所见与桥脑小脑角血运不丰富的肿瘤相似。脑室造影也只能作出定位诊断。CT扫描显示均匀低密度区,CT值在—2-12Hu之间,低于脑脊液值,形态不规则,多为孤立,有占位效应。强化扫描‘般无增强。但有些较小的肿瘤,CT扫描也刁;易发现。MRI检查对于诊断及发现颅后窝表皮样囊肿优于CT0多数呈长T1和长T1,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瘤质不均匀而致信号强度变化不定是其MRI信号特征。而一般来说CT和MRI扫描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特别是在与听神经瘤及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3.治疗与并发症 对确诊为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一般采取手术切除胆脂瘤。手术原则是应将肿瘤囊壁完全切除,以免复发。该肿瘤多属良性,手术切除一般不困难,但由于囊肿的部位及与周围黏连紧密,彻底切除也不太容易。勉强全切可造成损伤。术中应避免瘤内容物溢人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桥脑小脑角胆脂瘤,一般可取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切除肿瘤。近年来,随着神经内窥镜的发展和应用,采取神经内窥镜手术或辅助手术切除胆脂瘤已有不少成功的临床报道。胆脂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无菌性脑膜炎和脑室炎,主要是由于瘤内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刺激脑组织引起,其发生率为10%—40%。多数病人在术后1—2周内发生该并发症。早期手术和采取纤维手术行肿瘤全切除术是预防本并发症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可采用人剂量激素和抗生素,并及时腰穿放脑脊液或腰穿置管行脑脊液持续引流。如反复发生脑膜炎和脑室炎,可导致脑积水、慢性肉芽肿性蛛网膜炎和继发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可给予大剂量激素等对症治疗,必要时考虑脑脊液分流术。

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临床表现


脂肪瘤又称血管肌肉脂肪瘤,一般认为颅内脂肪瘤是先天性缺陷疾病。脂肪瘤临床上十分罕见,以青少年发病最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胼胝体,位于桥脑小脑角者少见,文献报道占5.5%。

桥脑小脑角脂肪瘤压迫V、Ⅶ、Ⅷ颅神经和小脑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三叉神经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颅骨平片有时可有内听道扩大及岩骨嵴缺损等;脑血管造影可见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CT检查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CT值为—10-—110Hu,边缘清楚,低密度灶周围可有层状钙化,强化扫描病灶无明显增强;MRI检查。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脂肪瘤壁上的钙化有时呈无信号影。

对于无症状的脂肪瘤——般不需要治疗。桥脑小脑角脂肪瘤引起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等症状者可考虑直接手术治疗,但脂肪瘤富含血管及致密纤维组织,甚至与颅神经纤维黏连交织,难以分离,因此完全切除—十分困难,多数情况下只能行肿瘤部分切除术,手术目的是尽可能解除压迫症状。

桥脑小脑角蛛网膜黏连


桥脑小脑角蛛网膜黏连为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所致,其炎性变化不仅见于蛛网膜,还见于软脑膜、脑组织、室管膜和桥脑小脑角附近的血管。
桥脑小脑角蛛网膜黏连的病因较为复杂。比较常见的原因有桥脑小脑角邻近结构或全身性感染以及本身感染所引起的炎性反应所致黏连。桥脑小脑角邻近的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龋齿等;全身性感染如流感、猩红热、败血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颅神经炎都可引起蛛网膜炎致黏连形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由于颅脑损伤合并感染,也可引起弥散性或局限性蛛网膜黏连和形成囊肿。化学药物和桥池或小脑延髓池造影碘油可引起蛛网膜黏连。原因不明者仍占很大比例,可能与感染已痊愈或潜伏感染灶未能发现有关。
桥脑小脑角蛛网膜炎病人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过程。急性和亚急性的病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全身不适及脑膜刺激等感染症状,一般较快即转入慢性期,也有急性期不明显,呈慢性起病者。慢性期出现面部麻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退,听力减退或丧失,但亦有前庭功能丧失而听力良好的分离症状者,有时出现面神经轻瘫或面肌抽搐,如累及颈静脉孔区,可出现病侧颈静脉孔区综合征,表现为同侧舌咽、迷走及副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小脑症状多不明显。但有很多患者无上述症状仅以三叉神经痛为惟一的临床表现,易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混淆,手术后方确诊。
腰穿测颅内压,早期可压力正常,或有轻度升高,有脑积水者压力多显著增高。急性期脑脊液细胞数多轻度增加(<50X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可稍增高。颅骨X线片可显示正常或有慢性颅内压增高征。CT扫描可显示桥脑小脑角囊性低密度改变。MRI对颅后窝显示较CT更清晰,并能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桥脑小脑角蛛网膜黏连手术治疗主要是行颅后窝探察术,对桥脑小脑角神经根周围增生肥厚的蛛网膜黏连和囊肿,可行剥离切除。最好尽可能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减少术后复发,术后结合激素的应用和腰椎穿刺,有一定效果。对合并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桥脑小脑角肿瘤的鉴别


桥脑小脑角肿瘤多为原发性良性肿瘤,以听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为胆脂瘤、脑膜瘤等,晚期均可出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或三叉神经损害,产生典型的桥脑小脑角综合征。但是,以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的桥脑小脑角肿瘤,则以胆脂瘤最多,脑膜瘤、听神经鞘瘤次之。
(一)胆脂瘤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由外胚层皮肤异位细胞发展而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依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占位型、颅内压增高型。
1.单纯三叉神经痛型 此型为肿瘤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上部三叉神经根附近,早期就可累及三叉神经而产生疼痛。临床特点为:
(1)患侧面部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多见于三叉神经第二、三支皮肤分布区域。
(2)可有扳机点。
(3)部分有同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迟钝。
(4)偶有细微的、不持久的水平性眼球震颤。
(5)缺乏其他桥脑小脑角病变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压可不高,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
(7)颅骨X线片偶见岩骨尖有骨质吸收,内听道多数正常。
(8)部分病例CT扫描可见桥脑小脑角有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略低于脑脊液,病变不能被强化。占位效应多不明显。
单纯三叉神经痛型胆脂瘤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之鉴别要点见表8—1。但有时两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易于混淆,如肿瘤较小,CT因受颅后窝骨伪影的干扰而难以发现,有时常规MRI检查也难以与蛛网膜囊肿或扩大的桥脑小脑角池相鉴别,只有在枕下入路三叉神经根探查时方被发现而明确诊断。

点击浏览下一页
2.桥脑小脑角占位型和颅内压增高型 首发症状多为耳鸣、耳聋、面肌抽搐或颅内压增高症状。此种类型的胆脂瘤常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中部,往往随着肿瘤增大,累及三叉神经时才出现三叉神经痛,因而在三叉神经痛之前已有桥脑小脑角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故误诊的机会较少。
(二)脑膜瘤 桥脑小脑角脑膜瘤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并不少见,仅次于听神经瘤及胆脂瘤,居于第三位。多起源于上、下岩窦或乙状窦部位的硬脑膜,亦可起源于小脑幕切迹附近和颈静脉孔区向桥脑小脑角生长。各种类型的脑膜瘤均可发生,但以内皮型和纤维型多见。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起源的部位、扩展范围及自身的代偿功能各不相同,其临床表现亦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
(1)头痛 较为常见,约60%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患侧后枕部,亦可反射到患侧额部,疼痛原因可能与肿瘤附着于硬脑膜上直接刺激有关。
(2)听神经、面神经症状 耳鸣、耳聋及眩晕较常出现,但比起听神经瘤出现晚而且轻。面神经受累时大都表现为周围性面瘫,有少数面肌痉挛。
(3)三叉神经损害 亦较常见。不少病例为首发症状,常表现面部麻木和咀嚼肌萎缩,三叉神经痛较少。
(4)后组颅神经症状 进食呛咳、声音嘶哑等均在晚期出现。
(5)其他 可有对侧肢体轻瘫、同侧共济运动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2.脑脊液蛋白定量 可正常或略高。
3.颅骨x线片 特征性表现为局部颅骨破坏或增生。常可见岩骨尖骨质破坏或缩短,内听道开口部钙化,极少引起内听道扩大。
4.血管造影 可见肿瘤染色,供瘤血管多呈放射状,紧贴于颅骨。
5。CT扫描 平扫时可见略高密度区,一部分呈等密度。强化扫描时则可明显地均一增强,并常见肿瘤紧贴于颅骨内板。骨窗位扫描可示岩骨破坏、增生。
总之,桥脑小脑角脑膜瘤虽不少见,但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者不多,而且常伴有三叉神经损害及听神经、面神经受累症状,血管造影及CT扫描亦具有特征性,较易与原发性:叉神经痛鉴别。
(三)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占75%~95%,居首位。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包括以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障碍为主,小脑损害、脑干受压和移位症状,以及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等。有的学者依肿瘤的大小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将其分为四期。
第一期:肿瘤的体积较小,只累及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出现 头晕、眩晕、耳鸣、耳聋。眩晕往往较为短暂,当前庭神经完全受损后即消失。耳聋常进行性加重,或者较长时间停留于某一水平,有时可为患者所忽视。
第二期:肿瘤直径在2cm左右,除听神经损害外,已波及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前者表现为轻度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者少见。后者受累常出现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面部麻木和感觉减退,少数出现三叉神经痛,可伴有较轻的三叉神经运动支和小脑半球症状。
第三期:肿瘤直径大于3cm,Ⅸ、X、Ⅺ颅神经、小脑半球及脑干损害症状明显。
第四期:除上述症状外,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听神经瘤绝大多数以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三叉神经症状继发于后,但是少数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者需注意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听神经瘤之三叉神经痛常不典型,持续时间较长,以第一支、第二支为主,没有扳机点,多伴有角膜反射减退、面部感觉减退,可有轻微的听神经症状。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电测听检查常可提示患者神经性耳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显示同侧V波的潜伏期(T5)延长或峰间时程(1PL)大于0.2毫秒,常为早期诊断听神经瘤的重要表现之一。内听道x线平片、体层片及CT检查一般可确诊。

三叉神经痛与胆脂瘤的临床表现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由外胚层皮肤异位细胞发展而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依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占位型、颅内压增高型。
1.单纯三叉神经痛型 此型为肿瘤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上部三叉神经根附近,早期就可累及三叉神经而产生疼痛。临床特点为:
(1)患侧面部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多见于三叉神经第二、三支皮肤分布区域。
(2)可有扳机点。
(3)部分有同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迟钝。
(4)偶有细微的、不持久的水平性眼球震颤。
(5)缺乏其他桥脑小脑角病变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压可不高,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
(7)颅骨X线片偶见岩骨尖有骨质吸收,内听道多数正常。
(8)部分病例CT扫描可见桥脑小脑角有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略低于脑脊液,病变不能被强化。占位效应多不明显。
单纯三叉神经痛型胆脂瘤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时两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易于混淆,如肿瘤较小,CT因受颅后窝骨伪影的干扰而难以发现,有时常规MRI检查也难以与蛛网膜囊肿或扩大的桥脑小脑角池相鉴别,只有在枕下入路三叉神经根探查时方被发现而明确诊断。
2.桥脑小脑角占位型和颅内压增高型 首发症状多为耳鸣、耳聋、面肌抽搐或颅内压增高症状。此种类型的胆脂瘤常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中部,往往随着肿瘤增大,累及三叉神经时才出现三叉神经痛,因而在三叉神经痛之前已有桥脑小脑角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故误诊的机会较少。

胆脂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和三叉神经痛的鉴别


以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的桥脑小脑角肿瘤,则以胆脂瘤最多,脑膜瘤、听神经鞘瘤次之。
(一)胆脂瘤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由外胚层皮肤异位细胞发展而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依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占位型、颅内压增高型。
1.单纯三叉神经痛型 此型为肿瘤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上部三叉神经根附近,早期就可累及三叉神经而产生疼痛。
单纯三叉神经痛型胆脂瘤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时两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易于混淆,如肿瘤较小,CT因受颅后窝骨伪影的干扰而难以发现,有时常规MRI检查也难以与蛛网膜囊肿或扩大的桥脑小脑角池相鉴别,只有在枕下入路三叉神经根探查时方被发现而明确诊断。
2.桥脑小脑角占位型和颅内压增高型 首发症状多为耳鸣、耳聋、面肌抽搐或颅内压增高症状。此种类型的胆脂瘤常发生于桥脑小脑角中部,往往随着肿瘤增大,累及三叉神经时才出现三叉神经痛,因而在三叉神经痛之前已有桥脑小脑角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故误诊的机会较少。
(二)脑膜瘤 桥脑小脑角脑膜瘤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并不少见,仅次于听神经瘤及胆脂瘤,居于第三位。多起源于上、下岩窦或乙状窦部位的硬脑膜,亦可起源于小脑幕切迹附近和颈静脉孔区向桥脑小脑角生长。各种类型的脑膜瘤均可发生,但以内皮型和纤维型多见。三叉神经损害亦较常见。不少病例为首发症状,常表现面部麻木和咀嚼肌萎缩,三叉神经痛较少。
总之,桥脑小脑角脑膜瘤虽不少见,但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者不多,而且常伴有三叉神经损害及听神经、面神经受累症状,血管造影及CT扫描亦具有特征性,较易与原发性:叉神经痛鉴别。
(三)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占75%~95%,居首位。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包括以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障碍为主,小脑损害、脑干受压和移位症状,以及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等。有的学者依肿瘤的大小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将其分为四期。
听神经瘤绝大多数以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三叉神经症状继发于后,但是少数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者需注意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一、 超声技术应用于根管治疗的历史回顾

1957年Richman最早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根管治疗,描述了通过超声技术扩大根管的方法,1971年Nossek也介绍了超声在根管治疗中的作用,但这些报告没有得到临床医师重视和推广。1976年Martin报告了超声的根管杀菌作用,对超声的根管清理能力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与Cunningham合作,提出“根管超声协同系统”(the ultrasonic synergistic system)理论,由此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学者通过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根管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明确了超声技术在根管杀菌、根管清理、根管内堵塞物去除中的作用,为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根管治疗器械的更新,纠正了早期对超声根管治疗的错误认识,否定了超声技术在根管扩大中的应用。

二、 超声根管治疗器械

用于根管治疗的超声仪器很多,例如:Cavitron超声仪(Dentsply,USA),Enac超声仪(OSADA ELECTRIC CO., LTD. Japan),SUPRASSON超声仪(SATELEC, FRANCE), Odontoson超声仪(GOOF, DENMARK)等。国内较常用的主要有Odontoson超声仪和SUPRASSON超声仪(P5、P-MAX等),两者在超声发生系统上有很大区别,前者采用了磁致伸缩原理,后者则为压电陶瓷技术。磁致伸缩产生的超声振荡频率较高,易产热,工作尖振荡时不够稳定;压电陶瓷发出的振荡频率相对较低,不易产热。Odontoson超声仪大多使用超声根管锉,而SUPRASSON超声仪除超声根管锉外,还配有除去钙化物或异物的专用工作尖(图1、图2)。Odontoson超声仪在超声根管锉的颈部设计有专利性的防折断弯曲,可以防止根管锉的尖端折断于根管内。

三、 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主要作用

(一) 根管清洗

超声通过空化作用、声流作用、协同作用在根管清洗时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有效去除牙本质碎屑和玷污层;
2、有效溶解根管内有机物质,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3、改善狭窄、弯曲和复杂根管的冲洗效果;
4、冲洗时推出根尖孔外物减少

研究发现超声本身的杀菌力较低,但切削效率高、清理效果好,与冲洗剂协同使用可以有效杀灭细菌。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声流作用可以促进生物组织分解,甚至分解DNA,裂解细胞,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与NaOCl一起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促进NaOCl溶解组织、杀灭细菌。实验证明超声清洗中不是超声波产生的空穴作用杀灭细菌,而是声流效应的存在促使侧副根管内的细菌进入主根管,良好的冲洗可将根管内的细菌、碎屑冲出。另外超声产热也可以增强冲洗液的消毒灭菌和溶解有机质的作用。

超声的震荡方式也可以增强冲洗剂的去屑能力,声流效应可以更大的振幅、更快的速度到达超声锉的尖端区域,空穴作用发生在根尖处,使超声波冲洗液到达根尖区。

大量研究证实,超声和NaOCl冲洗液的协同作用最好。EDTA能螯合Ca离子,溶解有机质,比较适用于细小弯曲的根管。

超声清洗时注意锉尖尽量不接触管壁,提倡用15# 锉,用逐步深入法,适当增大根尖预备直径以发挥器械的荡洗功能,有利于碎屑和玷污层的清除。

(二) 根管钙化物的去除

超声根管锉具有高能量的超声震荡功能,能有效地去除根管内的钙化物。采用超声根管锉去除钙化物时,首先通过X线片以及手用扩大根管器械探查,确定根管堵塞的部位和主根管的方向,使用15#或25#超声根管锉,从堵塞处冠方轻轻上下移动,幅度在1-2mm左右,逐渐向根方深入将根管内的堵塞物逐步去除。操作时必须密切注意超声根管锉进入的方向及深度,以避免根管壁的侧穿。利用专用工作尖(ET20、ET40)去除根管内钙化物时,要充分暴露髓腔,形成直线入口,通过工作尖振荡去除钙化物。钙化物下段根管一般用小号手动或机动根管锉进行预备,以达到根管畅通。

(三) 根管折断器械或异物的取出

大量文献报告超声仪器在根管折断器械或异物的取出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点。目前资料表明,超声器械是取出根管折断器械或异物最有效的方法。

根管内折断器械除根管锉外,还有螺旋充填器、扩孔钻、裂钻、拔髓针等。根管内异物常见有缝衣针、铅笔尖、牙签、充填不密合的牙胶尖、银针、水门汀、折断的桩钉等等。虽然很多文献报道超声根管锉在根管折断器械或异物取出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临床方面使用专用工作尖比根管锉更方便有效。本文以专用工作尖为例介绍超声治疗仪在根管折断器械或异物取出中的使用方法。

1、术前拍摄X线片,明确折断器械的直径、长度以及在根管内的位置。并了解根管解剖结构:根管的长度和弯曲程度;牙根的解剖形态:如牙本质的厚度,牙根外部凹陷的深度等。根据以上情况对取出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在建立明确的取出方案后再进行操作。

一般位于直根管部分的折断器械易于取出(成功率为100%),部分位于根管弯曲部的折断器械较困难,但如果可以在其冠方的区域建立直线通路,常常也可以取出。如果折断器械位于根管弯曲部的根尖端,不能建立安全的通路,则无法取出,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另外折断器械的材质类型与取出的成功率有关,不锈钢器械在取出过程中不易折断,较容易于取出。而镍钛器械则有可能再次折断,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 使用锥形金刚砂车针修整开髓口,要求形成直达髓腔的冠部直线通道。然后使用GG钻(Gates Glidden Drills)或镍钛根管锉制备根管入路,形成能够到达折断器械或异物断面的直线通道。

3 、“看得见才能摸得着”是根管折断器械取出的关键。借助根管显微镜或根管照明灯查看折断器械或异物,对于折断器械在其断面周围略做扩大,然后让工作尖在其侧方振荡,一般不需要旋转动作即可将器械取出。

4、关于根管器械折断取出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1)是否需要在无水下操作:一些学者认为,采用超声工作尖取折断器械时,必须在无水下操作,理由是有水情况下出现“雾化效果”,影响视线,并可降低工作尖效率。但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无水下操作易导致工作尖在根管中产热,而使患者感觉疼痛。另外,无水下操作牙本质碎产生的“尘雾”更影响视野,粘附于口镜表面不容易清洁。我们体会是只要看清折断器械的断端,将工作尖准确放置在断针侧方便可以使折断器械通过振荡取出,水流有助于折断器械自根管内漂出。

(2)一些学者认为必须根据折断器械的螺纹方向确定工作尖的旋转方向,事实上工作尖如果在根管内旋转,会大量切削根管壁,造成侧穿或形成台阶的危险,并影响根部牙体组织的抗力。我们的临床资料证明,超声工作尖取出折断器械主要依靠其高频振荡作用,因此不做旋转时同样能取出折断器械。

(四) 显微超声根管外科
对于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首先应该考虑进行根管的再治疗。随着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发展,非手术方法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适用范围日益扩大,绝大多数的病例可以治愈。对于少数根管治疗再失败的病例,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去除根尖和根尖周的感染源,以达到治愈病变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口腔显微镜和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根管显微镜和超声技术在根管外科中也逐渐发挥作用,创伤小、清除感染根管能力强、更有利于根尖封闭的显微超声根管外科成为根管治疗失败后再治疗的可靠保障。

显微超声根管外科手术是指在显微镜下使用特殊设计的超声器械对根管、牙根和根尖周进行治疗的手术。
1、显微超声根管外科的适应症:
(1)非手术根管治疗失败;
(2)非手术根管治疗后进行桩冠修复,随诊发现根尖病变区扩大或持续存在;
(3)根管系统解剖变异;
(4)根管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如根管穿孔、根管内器械折断不能取出、折断的器械超出根尖孔且引起根尖周病变等;
(5)常规根尖手术失败。
2、显微超声根管外科的限制性因素:
(1)牙周组织健康不良;
(2)全身情况不良;
(3)过重的心理压力;
(4)局部解剖因素限制;
(5)医生的技巧和能力。
3、显微超声根管外科手术的分类:No.1、无根尖病变,但在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持续存在;No.2、有小的根尖病变,但无牙周袋;No.3、有大范围的根尖周病变并向冠方发展,但无牙周袋;No.4、临床表现近似于No.3,但有牙周袋;No.5、有根尖周病变,且有牙髓-牙周交通但无根折;No.5、有根尖病变且颊侧骨板完全丧失的患牙。


4、显微超声根管外科与常规根管外科的比较:

操作步骤 常规根管外科 显微根管外科
骨开窗区 大 小
牙根表面的检查困难 简单
截根的倾斜角度 大(45°) 小(<10°)
峡部的发现 不可能 简单
倒预备 近似 平行于根管
倒充填 不准确 准确

 

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和并发症


对确诊为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一般采取手术切除胆脂瘤。手术原则是应将肿瘤囊壁完全切除,以免复发。该肿瘤多属良性,手术切除一般不困难,但由于囊肿的部位及与周围黏连紧密,彻底切除也不太容易。勉强全切可造成损伤。术中应避免瘤内容物溢人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桥脑小脑角胆脂瘤,一般可取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切除肿瘤。近年来,随着神经内窥镜的发展和应用,采取神经内窥镜手术或辅助手术切除胆脂瘤已有不少成功的临床报道。胆脂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无菌性脑膜炎和脑室炎,主要是由于瘤内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刺激脑组织引起,其发生率为10%—40%。多数病人在术后1—2周内发生该并发症。早期手术和采取纤维手术行肿瘤全切除术是预防本并发症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可采用人剂量激素和抗生素,并及时腰穿放脑脊液或腰穿置管行脑脊液持续引流。如反复发生脑膜炎和脑室炎,可导致脑积水、慢性肉芽肿性蛛网膜炎和继发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可给予大剂量激素等对症治疗,必要时考虑脑脊液分流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