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身齿了,牙齿的功能有很多,除了我们熟知的咀嚼切咬外,还有其它功能。只有健康的牙齿,才有健康的生活,所以保护牙齿,爱牙要从小做起。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颌骨缺损与重建”,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颌骨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骨性构造,除了起坚持面部外行作用外,还参与咀嚼、言语、吞咽、呼吸等功用,颌骨缺损形成患者面部外行的改动,生理功用的下降和心思上的妨碍。研讨颌骨缺损的重建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研讨课题。

一、颌骨缺损的缘由
1.外伤 主要是一些严重的爆炸伤可形成颌骨缺损。
2.炎症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等。
3.肿瘤 来源于颌骨自身的良、恶性肿瘤。

二、颌骨缺损重建的顺应症
1.即刻重建
(1)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系统性疾病。
(2)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后。
(3)颌骨恶性肿瘤性水平较高,手术后复发的能够性较大,但颌骨切除后能够形成极低的生活质量时,亦可思索即刻重建。
(4)颌骨低度恶性肿瘤或肿瘤早期彻底切除后,四周临近组织恶性肿瘤扩展根治术后,估量术后肿瘤复发能够性不大者。
(5)受植床条件良好。

2.延期重建:
全身情况差、肿瘤恶性水平高、受植床条件不佳而又不具有血管化骨重建的条件和技术时可采用延期重建。

三、颌骨缺损重建的品种
(一)、单纯游离自体骨移植
常用骨源:肋骨、髂骨、颅骨,下颌骨等。

忌讳证:1、感染创面
2、严重瘢痕、血运不佳
3、软组织缺乏

成功的关键:
1、严厉掌握顺应症。
2、术中紧密封闭口内外创面 。
3、严厉消灭死腔。
4、术后良好的固定、制动。
5、有效抗菌素的运用。

四、下颌骨缺损的重建
(一) 下颌骨缺损的常见类型
一侧下颌骨缺损
一侧下颌骨升支部缺损
一侧下颌骨体部缺损
一侧下颌骨升支+体部缺损
一侧下颌骨体部+颏部缺损
双侧下颌骨体部+颏部缺损

颏部缺损
(二)常用重建的资料和办法
1、游离肋骨移植
常用对侧第7,8,9肋肋骨如有髁状突缺损可带肋软骨以充任髁状突。
肋骨常显得高度缺乏,强度较差。但取骨方便,手术创伤小。

2、游离髂骨移植
普通取同侧髂骨,可用髂前上棘恢复下颌角外形,髂嵴恢复下颌体,髂前上棘与髂前下棘之间恢复下颌升支部。髂骨可提供足够的骨量,能进行一定的塑形,为临床上常用的骨源,但往往下颌角的角度太小,不能构成正常的钝角。较为适用于体部和升支部的缺损整复。

3、游离腓骨瓣
1975年Taylor初次将其用于胫骨重建,1989年Hidalgo率先用于再造下颌骨取得成功。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呈直线型,横断面近呈三角形,含有皮质主干口松质骨,为皮质型骨,松质骨较少,在成年人,其长度约为30-35CM。可供取骨的长度为25CM左右,上部由于腓总 神经、胫骨韧带结合的限制,以及腓动脉血供在骨上段逐步减少;下部由于需求坚持踝关节的波动性,保存腓骨的下1/4(7-10CM),而使得取骨遭到限制。腓骨的宽度普通为1.2-1.5CM,近似于无牙颌下颌骨的高度。

曲供:腓动、静脉。
腓动脉是胫后动脉的分支,在行走进程中发出许多骨膜分支千口内膜滋养动脉养分腓骨,有一条养分动脉在腓骨中1/3进入骨内,为其提供骨髓供血,另有众多节段性血管分支围绕腓骨散布,提供丰厚的骨膜血管网,所以腓骨呈阶段性供血。蒂部管径1.5-3MM。为腓骨肌瓣的截段成形提供理解剖学根底。

腓静脉伴行于腓动脉,接纳来自腓骨的众多属支,往往有二条,偶然可在上部交融为一条静脉,蒂部管径2.5-4.5MM。血管蒂长度普通3-5CM,如从骨膜上剥离到滋养动脉处,长度可达7-8CM。

优点:供骨量大,可用于下颌骨的大型缺损。骨的强度大,可接受足够的咀0爵压力。骨皮质厚,可进行种植义齿修复。血供丰厚,可截段成形。血管蒂部管径较粗,进步了血管吻合的成功率。可制备成肌皮瓣,同时整复软组织缺损,必要时可与前臂游离皮瓣串联。整复大型的复合组织缺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无影0向,是儿童下颌骨缺损重建的首选办法。
远离下颌骨手术区,两组可同时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

缺陷:骨的高度不够。
血管蒂部稍短。
采用骨肌皮瓣时,皮瓣的面积遭到限制。
供区有一定的并发症:踝关节不稳、跑动功用损害、脚部水
肿等。

5、肩胛骨肌(皮)瓣
Gilbert和Teot首先作了描绘,80年代中期开端用于下颌骨的重建。也是目前常用的供骨之一,但不及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普遍。

骨量:供骨长度10-14CM。
血供:来自肩胛下动脉的旋肩胛动脉。血管蒂长6-9CM。
优点:可取皮瓣面积大,达14X21CM。
供血动脉很少发作硬化,因此也适用于老年及血管病患者。
也可作骨内种植。

缺陷:对肩部功用有一定影响。
供骨长度有限。
不能与下颌骨手术同时进行,
骨质不如髂骨及腓骨。

编辑推荐

现代(牙合)学概念与全口固定义齿咬合重建


现代(牙合)学概念与全口固定义齿咬合重建

现代(牙合)学的观点认为,(牙合)不仅指上、下颌牙列之间的静态接触或者动态咬合接触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在功能和功能紊乱中控制牙接触的咀嚼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生物学关系,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是咀嚼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 和牙齿三者的之间相互作用的整合。

由于咀嚼系统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特征(颌骨肌特征、颌骨大小与形态、牙齿的萌出顺序)由遗传决定并在生长和发育中其功 能关系逐渐成熟,一旦建牙合过程完成后,咀嚼系统会因骨骼系统和咀嚼肌的改建、功能和功能紊乱而不断进行调整。在全口固定义齿修复或者种植义齿进行咬合重 建时,有几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包括牙合与颌位、牙导、牙合型等,正确理解和区分它们是现代牙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固定修复中正确应用这些概念对维护 口颌系统的健康和治疗口颌系统疾病十分重要。本文就现代牙合学的基本概念与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相互关系进行简要说明,以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

一、现代牙合学中容易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

1.牙尖交错牙合与牙尖交错位

牙间交错接触是指相对牙的牙尖、窝和边缘嵴之间的接触。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是指牙齿处于交错接触时下颌骨的位置,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指的是在 ICP时的牙间交错接触状态。在咀嚼闭合相的末期和开口相的初期,牙接触位是ICP,牙接触特征是ICO。在自然牙列,ICP牙合接触点数目,以磨牙最多,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次之,前牙最少。并且,牙接触点的数目在轻咬和重咬之间大致相差两倍。牙接触数目和面积的增加是在牙周>间隙内牙齿压缩的结果,在健康牙周组织,对单个牙可以是

100 μm数量级大小的间隙。在牙周疾病和牙槽骨有丧失的情况下,此值会更大。但是,区别ICP和ICO属于学科的范畴而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不过认识到牙接触数目的增加对完成修复体的解剖形态是有意义的,以保证修复体在紧咬时不至于承受过大的载荷。由于ICO是一种上下颌牙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由该咬合关系所确定的牙尖交错位,是许多下颌功能运动的起始点或终止点,在所有下颌位置中该颌位的重复性最好,常被作为对咬合进行检查、诊断和评价的基准。

2.正中牙合的概念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正中牙合(centric occlusion, CO)与ICO的概念指的是同一回事,和ICP的临床评价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在临床上发现ICO时的下颌位置不一定在正中,下颌髁状突的位置会发生偏移现象,现在已统一采用 ICO的概念来描述上下颌牙列在保持最大牙尖交错时的一种接触状态。

3.援正中关系与正中关系(牙合)

Preston在1999年出版的修复牙科学词汇(glossary of prosthodontic dentistry, GPD)中,将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定义为髁状突处于生理上可接受的诱导的下颌位置,此时,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上位,髁状突的前斜面与关节盘中间带的承载面保持接触,正对关节结节后斜面。该位置独立于牙接触而存在,具有可重复性,这是它不同于其它颌位的地方,也称为下颌后退位或者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图1),临床用于转移上下颌关系。但是,从长久来看,由于颞下颌关节软硬组织各组成部分的改建和适应,正中关系并不总是一个恒定的位置。

正中关系牙合(centric relation occlusion, CRO)是指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的牙接触位置(图2)。 4. CRO与的关系CRO与 ICO可以是同一种牙合接触关系或者不是。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的牙接触(CRO)往往处于比在ICP时更为后退的位置。Posselt在 1952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中,确定了在

自然牙列状态下的颌骨关系,发现RCO和 ICO大约只有10%是重合的。在临床实践中,对自然牙列、固定义齿(包括种植义齿)的咬合评价通常以 ICO的牙合标准进行评价,对总义齿的治疗通常因为要将工作模型按照正中关系转移到咬合架上进行排牙和调整,按照定义,上下义齿牙之间人工牙的排列是按照CRO的牙合标准进行的,此时恢复的下颌位置实际上就是正中关系时的下颌位置,应称为正中关系牙合,与自然牙列所不同的是,总义齿要求具有良好的牙合关系,而大部分自然牙列的正中关系牙合实际上只有部分后牙的牙合保持接触。

5.下颌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postural jaw position, PP)是指当个体站立或者坐直,颌面部肌群处于松弛状态时的下颌位置,此时,在上下牙列或者颌骨之间存在可变的间隙,称为 freeway间隙或者息止牙合间隙。姿势位由颌骨的重量和颌骨姿势肌群的粘弹性以及肌牵张反射所决定。由于肌梭受牵张导致支配闭合肌梭外肌纤维的 α运动神经元被激活,反射性地引起闭合肌的收缩。PP代表了颌面部姿势肌群的平衡状态,对于评价面下三分之一高度以及为有牙列和无牙颌

6.援种植义齿牙合与牙合设计

(1)种植义齿牙合的特征:种植义齿牙合兼有自然牙列和修复牙列的特征,但由于种植义齿修复时,支持修复体牙合力

的 修复体有很大的差异。种植义齿与自然牙列或其它修复牙列相比,由于解剖因素的限制,种植体的位置尽管理论上可以在最适位置对种植体进行自由定位,但往往选 择范围常常是有限的。在上部修复结构和种植体之间需要保持一种最合理的关系,即能使承载力沿种植体长轴传递,使修复体支架的转矩最小化,在同时达到 ICP咬合接触的情况下,反复加载会造成种植体牙合的接触频率显著高于自然牙合的接触频率。

(2) 种植义齿牙合的设计:由于种植义齿承载下刚度变化的差异与天然牙列不同,具有不可让性而不是天然牙齿和软组织的粘弹性特性,容易因为机械过载导致对牙合牙 或者修复体的明显松动。种植体缺乏牙周膜和常规的伤害性反馈机制,是造成骨整合丧失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在种植体上存在的水平向牙合力对牙种植体具有潜 在性破坏作用,由

于破坏力值的大小很难估计,在考虑临床修复时对种植体的位置、载荷的大小、速度与频率以及骨质量、体积和形状、种植体和上部结构设计等这些因素都应充分估计到。比如临床上可以采用可摘的上部结构以减轻转矩效应,同时保持牙合力的广泛均匀分布并且尽量将悬臂梁的长度控制在10mm以内等。进行单一种植体修复或者小单位的种植桥修复,上部结构上的牙合型应该选择组牙功能牙合

而 不是尖牙保护牙合。在全牙列重建时,应尽量达到稳定的”平衡牙合”,采用低平的牙尖角降低种植体在咀嚼中的水平向载荷,减小局部载荷,保持修复体的稳定。 牙合面宽度在非美学区域减径,以有利于轴向载荷的传导。如加大下颌后牙区颊侧的覆盖比例,但保持天然牙舌侧的外形,使正中咬合区对应在下颌后牙中央窝区; 上颌后牙区颊侧因为考虑美学原因需要加宽,将舌侧减径,使种植体位于牙冠中央窝内,与对牙合天然牙的颊尖保持接触。

(3) 种植义齿相互保护牙合的概念:在上下牙列缺失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牙合力的轴向传导、减小侧向分力、增强义齿的固位和稳定出发,逐步形成了种植义齿相互保护 牙合的概念。包括渐进性骨承载、前后牙相互保护、工作侧与非工作侧相互保护、组牙功能牙合的原则、在非美学区域减小咬合面的宽度、尽量使牙冠的承力区与牙 槽嵴的主承力区保持一致等减少对骨整合的损害,维持种植体的负荷在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最终为种植体和种植修复体的长期稳定提供保证。此外,对种植义齿一 定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评价和调整,这是预防种植义齿可能发生过度负荷的重要保证。

7.援最适牙合关系目前还没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协调的自然/修 复牙列的最适牙合特征是什么。应当承认,即使在功能和结构特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具备稳定的牙合关系,对口颌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的牙合就是个体的最适 牙合标准。一般认为,在无症状对照组和颞颌关节病患者之间存在的主要牙合异常的特征就是存在显著的水平位置关系的异常,即前后牙覆盖关系与 RCP-ICP之间的滑动。比如,大于1.75mm以上的RCP-ICP滑动,过度的前牙覆盖关系,存在单侧后牙反牙合等。可以认为,与那些TMDs不相关的牙合的特征可以作为个体的最适牙合标准,包括:适合个体的牙合垂直距离以实现美观、发音、咀嚼和吞咽功能;使牙合接触与稳定的髁位相协调,即关节的运动要流畅。要保持这种稳定的ICP牙合接触关系,在理想修复的全口牙列,前牙要具备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后牙除应具备必要的功能性外侧斜面(即后牙的侧向功能运动储备)外,应达到具有稳定的颊舌向ABC接触点和近远中向的闭合终止点与平衡点接触(如图3和图4),这种接触关系对保持牙合的稳定是必要的。

8.援牙导的问题(1)前导或后导:牙导的物理特征随牙齿排列和牙弓间关系而不同。前导由前牙垂直(覆牙合)和水平方向(覆盖)的关系所提供。后导由支持尖斜面的关系,特别是对牙

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


一旦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引起邻近牙的继续移位和造成咬合紊乱。一般从口内进行手术,如伴有感染须先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炎症后再作手术治疗。术前应作X线摄片,以明确囊肿的范围及邻近组织关系。 主要采取手术摘除。如伴有感染时则需要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手术治疗,相关牙齿需要在术前行根管治疗。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系)+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颌骨囊肿为良性病变,非手术治疗无效,发现后宜尽早手术,因肿物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可造成较大骨组织缺损,可致病理性骨折或影响较多牙齿而影响咀嚼功能。颌骨囊肿临床上常与颌骨造釉细胞瘤相混淆,而两者的手术方式完全不同,前者仅作单纯性刮治即可,后者则需于病变外0.5cm切除,否则易出现术后复发,因此术前的正确诊断除借助X线摄片及其它辅助诊断手段外,必要时应先作活体组织检查或于术中冰冻活组织检查确诊。 传统的囊肿刮除术手术创伤大。由于不能保证完全刮除囊壁的子囊,因此术后复发率较高;而颌骨切除术虽然减少了复发,但往往导致外形改变及功能障碍,而且手术难度较大,基层医院难以推广,现采用“开窗减压术”使囊肿变小,再用小手术的方法彻底刮除囊肿,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单纯性颌骨囊肿


患者因正畸x线检查示左下颌骨囊肿,入院给予左颌下切口开窗,未及明显囊壁。

患者因正畸x线检查示左下颌骨囊肿,入院给予左颌下切口开窗,未及明显囊壁。 术后复查囊壁边界模糊。

患者因正畸x线检查示左下颌骨囊肿,入院给予左颌下切口开窗,未及明显囊壁。 再次复查全景片所见。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术后因牵拉过度,出现面瘫,3月后逐渐恢复。

颌骨囊肿的开窗减压术


手术阶段

病人经常规术前准备后,在局麻下手术。开窗部位在口腔前庭囊肿最膨隆最薄弱的部位,有时选择离囊肿最近处的唇颊侧靠近牙槽突的区域。切开约1cm×1.5cm大小粘骨膜瓣后,剥除粘骨膜,用骨凿或咬骨钳去除暴露的薄骨片,显露囊壁,切取同样大小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检查囊腔,利用弯血管钳伸入囊腔中穿通可能存在的间隔。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囊腔,随后填塞碘仿纱条引流。术后适当运用抗炎止血、消肿药物。一周后去除引流碘仿纱条,冲洗囊腔。立刻制作一囊肿塞保持开窗处创口不愈合并保持引流口通畅。

制作囊肿塞

先用碘仿纱条暂时松散填塞囊腔,位置略低于骨创口(以免取模时印模材料溢入囊腔内),用变色龙印模材料取模(范围包括窗口周围2-4个邻牙及2cm的牙槽嵴),取模后注意清除囊肿创口处残留的印模材料,用石膏灌注。囊肿塞是卡环或弹性塑料固位于囊肿创口近侧邻牙上,基托厚约2mm,覆盖囊肿创口处牙槽嵴,边缘向颊舌侧及近远中伸展5~1mm(防止进食物残渣进入囊腔)。可用自凝或热凝塑料制作。

冲洗方法

教会患者如何摘戴囊肿塞,嘱其每餐后及睡前用10ml注射器接细导尿管(因其质地较软,末端光滑并有侧面开口,易进入囊腔且损伤囊壁),吸取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囊腔数遍(因囊膜完整,骨面未暴露,不会引起感染)。囊肿腔一直戴用,每天睡前用牙刷刷净表面的食物残渣。每个X线检查囊腔缩小情况及决定是否行囊肿刮除。

术后检查

术后半年复查曲面断层片,囊腔外形轮廓改变,囊腔体积变小,囊壁与邻近结构如牙齿、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变化,腔内密度增高,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在囊肿周围可见放射状骨小梁结构。

优点

开窗减压的优点是该手术一般在局麻下完成,手术简单,创伤小,风险低,经济性好,术后复发率低,患者痛苦少,尤其是保留了颌骨原有的完整性,咀嚼功能不受影响,甚至膨隆的颌骨随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恢复正常,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容易接受。颌骨囊肿治疗方法开窗减压术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适应证,对于单囊及多囊性的较大的牙源性颌骨囊肿,只需开一个窗口,即可达到治疗目的。但对于囊壁突破骨皮质,周围组织严重移位和颌骨严重变形的囊肿,不主张应用此方法。总之,此术作为治疗较大颌骨囊肿的一种办法,值得推广。

治愈标准

1.治愈:囊肿完整摘除,创口基本愈合。
2.好转:治疗后,囊肿尚有残留。
3.未愈:未行手术治疗,外形及功能无改善。

牙齿缺失了,怎样重建咀嚼功能


牙齿缺失了,怎样重建咀嚼功能

高承志,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5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明海大学齿学部学习,获博士学位,1997回国。擅长口腔修复治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91篇。

目前主要社会兼职有:北京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种植体支持式总义齿具有突出的优势,如果抛开费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可以作为修复牙列缺失的首选方案。我们在临床见到很多在多次尝试了活动义齿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种植义齿的患者,但必须承认,在种植体支持式总义齿修复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稍不注意就会导致问题的发生。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各种学术活动中听到的相关理论偏多,能见到的真正病例较少。在此,我把自己的一个病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并借此与同行交流。

首先了解几个概念

牙列缺失

牙列缺失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或(和)下颌牙齿全部缺失。牙列缺失后的颌骨称为无牙颌(edentulous jaw)。牙列缺失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老年人,根据我国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报告(1998年3月),65~74岁人群中牙列缺失发病率为10.51%,常见病因为龋坏和牙周炎。

牙列缺失常见于老年患者,常由龋坏、牙周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齿全部丧失。随着牙齿的脱落,患者丧失了牙齿对食物的切割和研磨作用,影响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从而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同时患者的发音功能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齿音和唇齿音。由于失去了牙齿对面下1/3高度的维持和对唇颊软组织的支撑,患者常出现面下1/3高度变短、软组织塌陷、皱纹加深、口角下垂等面容苍老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牙颌患者的牙槽嵴、口腔黏膜、颞下颌关节和面部肌肉神经均会发生进一步的退行性和病理性改变。以上改变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甚至社交活动,应尽早恢复相关功能。

牙列缺损

牙列缺损是指部分牙齿缺失导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牙列缺损同样会影响患者咀嚼、辅助发音的功能和美观,同时还可能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缺失牙的部位和数量不同,其影响的方面和程度也不同。为了恢复牙列缺损造成的功能障碍和对口颌系统健康的损害,通常采用人工替代材料修复的方法来恢复缺失牙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常用的修复方式包括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RPD)、覆盖义齿、种植义齿等,每种方式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适应证)和优缺点。

对于牙齿缺失较多的患者,上述损害所带来的痛苦更为明显。修复时也存在很多难点:

无法取得良好的义齿固位 天然牙存在时,可采用卡环或附着体固位,天然牙缺失后,很难获得义齿固位,义齿非常容易松动、脱落。

无法获得良好的义齿稳定 即使患者在静止状态下戴用义齿不脱落,在咀嚼食物或说话等功能状态下义齿易松动,脱落。

无法获得足够支持 咀嚼食物需要有足够的力量,牙齿缺失后,原本仅起到覆盖保护作用的牙槽嵴黏膜被用于承担咬合力,其对压力的耐受力及总面积都远小于牙周膜,常导致支持力不足出现疼痛、溃疡、不适。

通常来说,当患者具有宽大、丰满的剩余牙槽嵴、厚韧的黏膜组织、协调的上下颌位关系、协调的神经肌肉功能运动、良好的耐受力时,一般可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反之,当患者剩余牙槽嵴重度吸收、黏膜质脆而薄、上下颌位关系及(或)神经肌肉功能不协调,行全口义齿修复时效果则较差,易出现义齿松动、牙床疼痛或溃疡,这些症状有时会反复发作、此起彼伏。

种植固位/支持式覆盖义齿

种植固位/支持式覆盖义齿是指通过独立的机械固位装置将义齿(通常是全口义齿,也可以是可摘局部义齿)固定在种植体上来获得固位的一种修复方式。

这些装置(通常又被称为附着体)可以起到增加义齿固位和稳定的作用,目前种植固位/支持的覆盖义齿正成为无牙颌的标准修复方式,尤其是在下颌无牙颌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全种植体支持式修复病例

病史采集、检查及治疗设计

患者女性,74岁。

现病史 患者行上颌活动义齿修复2次,其间曾进行组织面重衬,但每次重衬后义齿均很快又出现松动,尤其是前后向翘动明显,患者因义齿使用寿命不长、咀嚼效率不够高、不够美观来诊。

既往史 糖尿病(轻度),控制良好;否认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

口腔检查 上颌16、15、14、12、11、21、22、24、25、26缺失;13、23残根,松动Ⅱ度,根管治疗完善,有磁性附着体衔铁部分,局部有继发龋;27松动Ⅲ度,牙周袋深达根尖水平;17不松,近中牙颈部根面中龋,牙周附着丧失,牙槽嵴顶水平在根长1/3处;缺牙区牙槽嵴严重萎缩,黏膜松软(图1)。活动义齿就位后有明显松动,磁性固位体已脱落,原磁石位置存在支点。

下颌47、46、36、37缺失,RPD修复体尚稳固,余留牙均有不同程度牙周附着丧失,但均无松动,牙周软垢多,未见明显龋坏。

由于长期缺牙,上颌前牙区颌骨发生萎缩,下颌有习惯性前伸动作,下前牙与上颌骨为反关系。

实验室检查 感染4项检查结果均正常。

治疗设计 与患者充分交流后,患者选择行上颌种植体支持式总义齿修复。拔除13、23、27,保留17,牙列修复范围为16~26。下颌保留原有RPD。

此处要说明的是:在临床治疗的所有该类病例,我们均使用Simplant软件进行术前分析设计,该病例的设计见图2。

种植手术导板是绝对必要的,对无牙颌修复来说其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因为在有牙的情况下,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尚能找到参照物,但在无牙颌状态下,导板的导引作用就更加突出(图3)。导板制作不在本文详细介绍,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进行专门探讨。图4是导板完成后(北京瑞佳)的照片,无牙颌的导板较特殊,需要使用二次扫描的方法制作。

临床治疗过程

先拔除13、23、27,2周后行种植手术,目的是等待伤口黏膜愈合,便于关闭种植创口。常规外科拔牙时拔牙创的搔刮清理至关重要,必须清除所有肉芽组织,直至暴露出正常骨面。特别是重度牙周炎长期松动的患牙,必须考虑到细菌内毒素的影响,必要时甚至须去除薄层骨组织。

原设计是准备一次性植入7颗种植体,种植体用的是3I的根形种植体,直径4或5mm,长度11.5或13mm,但在手术当日患者坚决要求只做一半,主要是担心术后反应过大,所以手术当日完成了右侧3颗和正中1颗种植体的植入。3周后完成剩下3颗的植入。

一期植入4颗种植体后,CBCT复查植入的情况。请注意13的位置由于拔牙创的影响无法应用导板,而且拔牙创侧壁也影响了种植位置。先锋钻导板的特点是植入点进入位置较准确,但对后序步骤的指导作用尚不足,所以我们的经验是使用全程多级套筒导板效果较先锋钻导板更佳(图5)。中切牙位点水平向骨量有限,将切牙管内软组织掏出后填入了Bio-Oss(图6)。最终的植入型号自右上至左上依次为Biomet3I IFNT513、IFNT411、IFNT411、IFNT413、IFNT413、IFNT413、IFNT511。种植体边缘均设为骨缘下0.5mm,安装封闭螺丝后严密缝合切口。植入扭力矩均大于35Ncm。上尖牙拔牙窝与种植体间隙之间放置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生物膜。术后半年开始修复,治疗过程详见图7~25。

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


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增生物,特别是龈下菌斑和结石是牙龈瘤的主要病因。牙龈瘤没有肿瘤特有的结构,故非真性肿瘤,但牙龈瘤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如切除后易复发。牙龈瘤还与内分泌有关,如妇女怀孕期间容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则牙龈瘤缩小或停止生长。根据病理组织结构不同,牙龈瘤可分为血管性龈瘤、纤维性龈瘤、巨细胞性龈瘤三类。

牙龈瘤以女性多见,青年及中年人发病较多。牙龈瘤多发生于唇颊侧的牙龈乳头部,双尖牙区最常见。肿块较局限,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肿块有的有蒂如息肉,有的无蒂,基底宽广。肿块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女性妊娠期可迅速增大。肿块长大可以遮盖部分牙面及牙槽突,表面可见牙压痕,易被咬伤而发生感染。肿块长大,可以破坏牙槽骨壁,致使牙松动、移位。X线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牙龈瘤可手术切除治疗,牙龈瘤术后有复发倾向,据统计,纤维性龈瘤的复发率为14%,血管性龈瘤为6%,周边性巨细胞肉芽肿的复发率为17%.大部分病例中,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菌斑和结石除去不全或手术切除不完全所致。

牙槽骨与基牙支持力


牙槽骨的组织结构对支持力也有重要影响。牙槽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承受由牙周膜传递而来的力,并将力广泛地分散于支持组织内。牙槽骨对力有适应性反应,主要表现在骨质的密度和骨小梁的排列上。健康牙的牙槽骨对生理性的咬合刺激反应良好,在X线片上显示骨质致密,骨小梁排列整齐,对咬合的承受能力高,是可选择的好基牙。相反,对于日久废用的牙,牙槽骨吸收多,牙周膜面积明显减小,而且牙槽骨的骨质疏松,骨小梁排列紊乱,硬骨板变薄,这种牙承受力的能力较低,选择基牙时应慎重。

缓冲式套筒冠附着体咬合重建


缓冲式套筒冠附着体咬合重建

患者治疗前的X光曲面断层片。上颌牙全部为烤瓷固定修复,修复体松动,咬合功能差。24,25残根。下颌2--2残冠伴不同程度松动。下颌后牙咬合面重度磨耗。

治疗,拆除修复体,拔除24,25及下颌2--2残根残冠,3个月后。 牙槽骨恢复良好。

咬合关系丧失。

余留牙齿存在不同程度问题,13原根管治疗不完善,根管钉+树脂核,暂无症状。14,

15,16,17不同程度牙体缺损,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27牙槽骨吸收,松动I°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footerW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