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身齿了,牙齿的功劳很大,吃、发音、面形,都与它密切相关。生活质量的高低,和牙齿关联在一起,所以我们要树立起爱牙,护牙的意识。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汇总”,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中医药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内服药,又有外用药。内服药有汤剂、中成药;外用药有膏药、擦剂、洗剂、熏剂等。
一、内服中药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方剂、中成药、外用药等)非常多。在治疗时必须根据不同病情,针对病情的寒热虚实和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辨证选方,辨证选药,始终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临床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风寒外袭型
证候: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遇冷风拂面或受寒发作加重,得温痛减,骤作骤止,痛后又如常。疼痛发作时面色苍白,流泪,不能言语及进食,常用手掌掩面或按摩病处,面部有明显的敏感点。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细。
治法:疏风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30g,荆芥12g,防风12g,羌活12g,白芷6g,薄荷6g,甘草6g,细辛3g,细茶叶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面部发热者加菊花、钩藤;痰多者加僵蚕、胆南星。
2.风热外袭型
证候:面痛阵发,剧痛如烈,突然停止。疼痛可因说话、进食、洗脸等动作刺激而诱发。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咽干咽痛,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或弦数。
治疗:祛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20—30g,白芷15g,细辛10g,全蝎10g,蔓荆子12g,菊花12g,桃仁12g,生石膏30go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胃火上攻型
证候: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
治法:清泄胃热,祛风通络。
方药:清胃散加减:当归15g,黄连12g,生地20g,丹皮12g,升麻9g,生石膏30g,知母12g,白芷9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肝火上炎型
证候:病侧突然剧痛,怒则发作,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尿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
治法:滋阴潜阳,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2g,柴胡12g,当归10g,生地15g,泽泻10S,石决明30g,全蝎6g,白芷12g,白芍15go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心烦失眠者加黄连、夜交藤;便秘者加白芍、大黄。
5.阴虚阳亢型
证候: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肾,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山萸肉15g,白芍30g,牛膝15g,杜仲9g,益母草15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2g,川芎15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6.瘀血阻络型(久病入络型)
证候:面颊疼痛,阵阵发作,痛如刀割、锥刺,兼有胀痛感,故痛时皱眉、咂嘴,每用手搓揉痛侧面部。病程缠绵,疼痛愈发愈重,发作频繁,迁延日久,久治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2g,川芎18g,桃仁12g,红花6g,丹参12g,地龙12g,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痰多者加白附子、胆南星;心烦口渴、面部灼热者加生石膏、知母、生地。
二、外用中药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口服药物治疗时,配合下列外治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一)药物涂擦法
可直接将药物涂擦或喷洒于患处,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可直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肿,通络止痛的作用。
处方:当归、川芎、细辛、红花、乳香、没药、丹参各10g,冰片5g,加入75%酒精100nd,密封浸泡7天后,擦患处。每日3次,连续3—5天。
(二)药膏贴敷法
将祛风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品提取或将此类药物煎熬去渣后,加适当的基质或药物,涂布于布或纸等材料上,贴敷于患处皮肤;或直接将药物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皮肤,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缓慢被皮肤吸收,持久发挥疗效。
处方一:地龙、全虫、细辛、蜈蚣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取适量,药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侧太阳穴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处方二:吴茱萸5g,研为细末,加面粉少许,用水调成稀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一般用药1天后疼痛可减轻,连用7—10天。
(三)药物外敷法
将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等药物,放置于布袋或特制袋子中。外敷药袋主要外敷于患处局部,通过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的目的。
处方:生乌头(生草、川乌均可)、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量,研成细末,取30g,加鲜姜15g,大葱50g,捣烂如泥,纱布包好,外敷阿是穴及患侧穴位,每日1次,连续3—5天。
(四)中药离子导入法
离子导入可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药物能直接导人到局部及穴位上,对局部组织和穴位起到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作用,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果。满都拉等同样使用离子透入治疗三叉神经痛,也获得满意疗效。他们将诃子10g、制草乌5g、荜茇3g,共研细末,40%酒精浸泡7天,制成浸液备用。患者侧卧位,病侧向上,将浸透药液的棉垫放人正(动)负(定)两电极的设定机板上,正极放置于下关穴,负极放置于太阳穴,用沙袋加压,接通电源,将电流调整到最佳电感及最适温度,留置20—25分钟,每日1次,7日为1疗程。孙俊连等采用穴位针刺加中药(川芎20g,红花30g,没药25g,木香20g,冰片15g,血竭15g,与75%酒精1 000ml及适量老陈醋密封浸泡7天的滤出液)离子导人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28例痊愈,2例显效,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鼻腔用药法
鼻为一身血脉所经,清阳交合之处,而且鼻黏膜下血管丰富,药物易于渗透吸收。魏霆等采用正天丸与冰片按6:1比例研成细末,取1g药粉以纱布包裹塞入患侧鼻腔,治疗本病,总有效率93.3%。还有人采用细辛、川椒各10g,干姜6g,白酒15-30ml,加水适量煮沸,用纸筒将药液蒸汽吸入鼻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也获得满意疗效。
(六)其他外治法
1.药膏点眼法:
秦皮、黄芪、木香、黄连、玄参各30g,共研细末,以水1盏,浸泡3天,去渣,加入蜂蜜100g,熬为生膏,点眼角,每日3—5次。
2.药液熏耳法:
透骨草30g,川芎、细辛、白芷各15g,白僵蚕5g,加水煮沸。取一厚纸,中间穿孔约手指大小,盖在锅上,使药汽从孔中透出,熏患侧耳孔及疼痛部位,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每剂药可用2—3天。
3.药液足浴法:
当归、川芎、穿山甲、元胡、白芍、麻黄、川椒、细辛各10g,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1周。
4.药物枕疗法:
菊花、川芎、天麻、细辛、当归、元胡、蔓荆子、红花、防风、白芷、藁本各等份,研为细末,作枕芯用,连续1—2个月。此法既可防,又可治,效果较好。

牙科吧延伸阅读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势及调护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也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三叉神经痛的预防和调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二、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冲动、生气、抑郁寡欢。
三、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四、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动作轻慢防止一切诱发疼痛的因素,如洗脸、涮牙等,尽量避免刺激扳击点。
六、寒冷天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脸。
七、加强营养,饮食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病人,则要进食流质,切不可吃油炸食物、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以免诱发疼痛发作。
八、坚持治疗,不要随便停药,以求根治。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明显优势,不仅药源广泛经济,许多中药具有可靠的止痛效果,治疗方便安全,有效率高,而且方法众多,可以针灸与中草药并用,针药结合,取长补短,达到防治三叉神经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是通过抑制、阻滞、破坏神经,使三叉神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暂时止痛的作用,而是根据“瘀血阻络,通则不痛”等中医理论,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疏通面部经脉,使三叉神经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长期止痛。目前,中医药疗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如何?


根据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而细分的若干性,并分门别类的加以治疗。但临床上病人病情复杂,大多数是混杂而不典型,故在治疗上宜灵活运用,鉴于临床的实际情况,先多分为风火型、风寒型和久病入络型三种,当然也有其他分类方法,但这种分法比较实用,经过中医中药治疗,有些三叉神经痛病人受到一定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滞或减轻。对于辩证分型的治疗,黑龙江中医学院曾报道,他们共收治1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其中风火型82例,风寒型11例,久病入络型27例,服用最少4剂,最多48剂,平均20剂,治愈9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可见中医中药的治疗是能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采用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原则有哪些?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早有认识,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也遵循这一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医学新传》亦记载:“所痛之部,有气血引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异为治,漫云通者不通?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方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以上均属通利之法则,所以古人云:“痛随利减”。这种痛随利减之“利”字,皆非功下之意,而是根据疼痛的特性来进行辨证施治,使其达到疼痛消失的目的,有不少作者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这一理论,对三叉神经痛进行辨证论治,因而受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1.磁珠治疗三叉神经痛法

取穴处方同体针疗法,以面部穴位为主,每次璇2—3个穴,各穴交替使用,磁珠隔日换1次。

2.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法

七叶莲注射液 选鱼腰、四白、夹承浆、阿是穴。每穴注入0.1毫升—0.3毫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

穴位封闭 第一支痛取攒竹、鱼腰穴;第二支痛取四白颧、巨穴;第三支痛取颊车、大迎穴。用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加维生素B1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各半混合使用。每穴注射药物液0.5毫升—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3.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法

取穴位处方同体针疗法。穴位每次用1—2穴,埋入0—1号羊肠线。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三叉神经痛的分为哪几类?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没有扳机点,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常呈持续性,部分患者可发现与原发性疾病的其它表现。脑部CT、MRI、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诊断。

名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张炳厚:北京张炳厚教授认为气血在身,贵在冲和不息,环周无已,外充于表,内养于脏。气血失和则五脏功能失调,可致瘀血阻络,痰浊内生,虚风内动,外风乘虚而人,内外相合则发此病。对阴血亏虚,风痰人络,兼有血瘀的三叉神经痛病人,重用杭白芍、大生地滋阴养血,甘草配芍药缓急止痛,双钩藤、冬桑叶、杭菊花、粉葛根疏风清热,明天麻、白僵蚕、白附子化瘀祛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搜风通络。全方调和气血,疏风通络,祛邪外出,获效迅速。
来春茂:云南来春茂老中医使用自制的“洋虫合剂”(元胡、羌活、独活、白芷、细辛、藁本、蔓荆子、川芎、刺蒺藜、钩藤、珍珠母等水煎加工制成),冲服洋虫(又名九龙虫)5只,治疗三叉神经痛68例,有效率82.4%。
谢吕仁:江苏谢吕仁老中医认为,此病以实证居多,实证之病理因素又以胃热肝风为主。治疗关键在于把握病机,抓住清胃泻火、平肝息风、滋阴柔络、搜风镇痛几个主要环节。谢老用天麻钩藤饮合玉女煎化裁为基本方(石决明20g,天麻log,钩藤12g,僵蚕10g,全蝎3g,石膏20g,知母10g,甘草4g,麦冬10g,生地12g,牛膝12g,细辛3g),随证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夏度衡:四川夏度衡教授运用经验方四味芍药汤加减(白芍、牡蛎各30g,丹参、甘草各15g。加减:胃火盛加葛根、生石膏各30g,黄芪、蒲公英各20g,蒲黄10g;阴虚火旺加生地黄20g,鳖甲、牡丹皮、栀子各10g;有瘀者加赤芍、桃仁各10g;肝火旺盛加龙胆草、黄芩各10g,夏枯草20g)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四味芍药汤是夏老根据三叉神经痛内风为患,久病人络的特点,确立动用静药治法之验方。方中牡蛎平肝潜阳;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佐丹参和络通络。全方具有平肝潜阳、和络通络、柔肝缓急止痛之功,用以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如桴鼓。

三叉神经痛西药治疗方法及副作用汇总


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患者发病初期或症状较轻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完全治愈或症状得到缓解,表现在发作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药物是抗癫痫药。在用药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各药可单独使用,亦可互相联合应用。在采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种药物副作用,进行必要的检测,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一)痛痉宁(carbamazepine,tegret01) 亦称卡马西平、痛可宁等。本药属于抗癫痫药,最初只用于治疗癫痫,1962年Blom首次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
1.作用机理和疗效 该药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丘脑中央内侧核部位的突触传导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药达到有效治疗量后多数患者于24小时内发作性疼痛即消失或明显减轻。根据资料,卡马西平可使70%以上的患者完全止痛,20%患者疼痛缓解,此药需长期服用才能维持疗效,多数停药后疼痛再现。不少患者服药后疗效有时会逐渐下降,需加大剂量。此药不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复发者再次服用仍有效。
2.制剂 片剂:0.1g或0.2g。
3.用法与用量 口服开始时一次0.1—0.2g,每日1—2次,然后逐日增加0.1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6g。取得疗效后,可逐日逐次的减量,维持在最小有效量。如最大剂量应用两周后疼痛仍不消失或减轻时,则应停止服用,改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4.副作用
(1)神经系统损害:长期服用可引起头痛、嗜睡、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复视、面部麻木、眼肌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感觉异常、排尿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抑郁、幻觉和睡眠障碍等。以上神经症状可能与中脑网状结构和小脑急性受损有关。多数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以消失或减轻。
(2)造血系统损害:服用药物后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
(3)胃肠道症状:常见有口干、胃部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
(4)肝肾损害:服药后可导致急性胆管炎、阻塞性黄疸性肝炎和暴发性肝炎等。肾脏损害相对少见,包括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一般停药后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5)皮肤损害:以湿疹多见,另有红斑、紫癜、荨麻疹、皮肌炎等。
(6)其他:可影响代谢,对心肺功能也有一定的损害。
(二)苯妥英钠(dilantin)
1.作用机理和疗效 苯妥英钠为一种抗癫痫药,有的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为癫痫样放电,使用抗癫痫药有一定疗效。在未开始应用卡马西平之前,该药曾被认为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本药疗效不如卡马西平,止痛效果不完全,长期使用止痛效果减弱,因此,目前已列为第二位选用药物。该药主要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癫痫大发作。该药主要通过增高周围神经对电刺激的兴奋阈值及抑制脑干三叉神经脊髓束椎内的突触间传导而起作用。其疗效仅次于卡马西平,有人报道有效率为88%—96%,但需长期用药,停药后易复发。
2.制剂 ①片剂:每片0.05g或0.1g。②注射剂:每支0.1g或0.25g。
3.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开始时每次0.1g,每日3次。用药后如疼痛不见缓解,可加大剂量到每次0.2g,每日3次,但最大剂量不超过0.8g/日。取得疗效后再逐渐递减剂量,以最小量维持。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0.25g,每日总量不超过0.5g。用等渗盐水溶解后方可使用。
4.副作用 长期服用该药或剂量过大,可出现头痛、头晕、嗜睡、共济失调以及神经性震颤等。一般减量或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本药对胃有刺激性,易引起厌食、恶心、呕吐及上腹痛等症状。饭后服用可减轻上述症状。长期服用可出现黏膜溃疡,多见于口腔及生殖器,并可引起牙龈增生,同时服用钙盐及抗过敏药可减轻。并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视力减退等症状。大剂量静脉注射,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脏骤停。
(三)氯硝安定(Clonazepam)
1.作用机理和疗效 该药为抗癫痫药物,对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服药4-12天后,血浆药浓度达到稳定水平,为30—60ug/ml。口服氯硝安定后,30—60分钟作用逐渐显著,维持约6-8小时,一般在最初两周内可达最大效应。其效果次于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
2.制剂 ①片剂:每片0.5mg、1mg及2mg。②注射剂:每支1mg或2mg。
3.用法与用量
(1)口服:氯硝安定药效强,开始lms/日,分三次服,即可产生治疗效果。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0.5mg—1mg,直至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至维持剂量为3~12mg/日。最大剂量为20ms/日。
(2)静脉注射:一般不采用此方法,只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4.副作用 嗜唾、行为障碍、共济失调、眩晕、言语不清、肌张力低下等。对肝肾功能也有一定的损害,有明显肝脏疾病者禁用。
(四)山莨菪碱(654—2) 此药为从我国特产茄科植物山莨菪(anisodustanguticus)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人工合成品称为"654—2”。
1.作用机理和疗效 其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尤其是微血管),同时具有镇痛作用。本药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疗效,近期效果满意。据报告有效率为了6.1%—78.4%,止痛时间一般为2-6个月,个别达5年之久。
2.制剂 ①片剂:每片含654—2基质5mg或lOmg。②注射剂:每支1ml,含654—2盐酸盐6mg、lOmg或20mg。
3.用法与用量 ①口服:每次5~lOmg,每日3次,或每次20-30mg,每日1次。②肌肉注射:每次l0mg,每日2-3次,待疼痛减轻或疼痛发作次数减少后改为每次lOmg,每日一次。
4.副作用 有口干、面红、轻度扩瞳、排尿困难、近视物模糊及心率增快等反应。以上反应多在1—3小时内消失,长期用药不会蓄积中毒。有青光眼和心脏病患者忌用。
(五)维生素B1
1.作用机理和疗效 在神经组织蛋白合成过程中起辅酶作用,参与胆碱代谢,其止痛效果差,只能作为辅助药物。
2.制剂 注射剂:每支50ug(1m1)、l00ug(1m1)、200ug(1ml)。
3.用法与用量 ①肌肉注射:lmg/日,每日一次,10天后改为2—3次/周,持续三周为一个疗程。②三叉神经分支注射:根据疼痛部位可作眶上神经、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注射。剂量500—1000ug/次,每周2-3次。③穴位注射:每次25—l00ug,每周2~3次。常用颊车、下关、四白及阿是穴等。
(六)激素
1.作用机理和疗效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其病理改变在光镜和电镜下都表现为三叉神经后根有脱髓鞘改变。另外有人报告约1%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并发有三叉神经痛,脱髓鞘斑累及了三叉神经后根而致三叉神经痛的产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治疗有效。这种激素治疗的原理与治疗脱髓鞘疾病相同,利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目的。由于各学者报告的病例少,只是对一部分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治疗无效者应用有效。其长期效果和机理有待进一步观察。
2.制剂 ①强的松(泼尼松、去氧可的松),片剂:1mg/片或5m旷片。②地塞米松(氟美松),片剂:0.5mg/片或0.75mg/片。注射剂:5mg/支。
3.剂量及用法 ①强的松(泼尼松、去氧可的松),5mg/次,每日3次。②地塞米松(氟美松),0.75mg/次,每日3次。注射剂:5mg/次,每日一次,肌肉或静脉注射。

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因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操作简便易行、无药物毒副作用、价格低、见效快、疗效好和不易复发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从文献资料分析,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采取局部取穴并透穴效果好,综合疗法优于单用针刺治疗;在具体运用中,治疗效果与取穴的准确与否及针刺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同时与针刺的深度和方向也密切相关。
(一)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其他方法,辨证治疗。若胃火上攻,肝胆郁热,阳明经气受阻而剧痛者,当用泻法,泻其有余;若寒邪凝滞脏腑经脉,当留针以俟阳,或用灸法助阳散寒;若气血淤滞,闭阻经络,可用刺络放血、活血祛淤。总之,针灸治疗应善于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依照WHO提出的温经散寒、益气清热、活络止痛的治疗原则,“辨证施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二)针刺选穴
三叉神经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鱼腰、太阳、头维、翳风等。
三叉神经第二支痛选四白、迎香、颧谬、下关、听会等。
三叉神经第三支痛选颊车、大迎、地仓、承浆、下关等。
配穴:配穴选合谷、内庭等。如因风热引起的,可配风池、外关;若因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风池;阴虚火旺的,可配复溜、太溪。
WHO也公布了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方案,选取合谷、太冲、太阳、下关、翳风等腧穴为主要穴位。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善于调气止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善于调血止痛,两者相配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止痉的作用。太阳、下关、翳风为局部取穴,以和络止痛。此外,第一支痛可加配攒竹、头维,第二支痛可加配迎香、上关,第三支痛加配颊车、大迎、承浆等穴。
(三)毫针治疗
(四)电针治疗
(五)水针治疗
(六)综合疗法
(七)其他疗法
1.耳针
2.二掌骨侧针法:也称全息针。
3.皮内埋针法:又称皮下留针法。
4.拔火罐

现在,由北京嘉泽东博三叉神经医学研究院的彭胜主理的微创介入新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这种方法不需开刀,不需住院,节省了患者的大量时间和金钱,有效率高,根治率高。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病因的解析


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会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今之医家对之多有阐发。赵锡武认为,三叉神经痛自外引发者多为风火之邪循经上扰;自内而发者多属气血痰瘀之阻塞。贺汝严认为,本病为三阳经受邪,闭塞经络,循环不畅,不通则痛。赵芰珍认为,本病为厥阴、少阳、阳明三经之邪壅闭经络,迫及头部神经则剧烈突然发作。张焕峰等认为本病走窜性强,反复发作,与风邪关系最大,风善行而数变,风邪上犯头部,头之两侧多为少阳和阳明经所经过,郁怒伤肝,肝胆疏泄失司,郁而化火上攻头面;过食辛辣肥甘,肠胃积热,循经灼络而发病。龚雨萍总结胡建华教授之经验,认为本病与风、火、瘀有关,多因肝风内动,胃火炽盛,风火郁积,瘀阻脉络,不通则痛。陈思义认为本病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肝胆火盛,郁阻于足少阳之经;虚者,肝阴虚损,致肾阴亦亏,阴虚阳亢,虚火上灼足少阳之络。麻仲学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热等邪上扰清窍,或头目失养所致,病变多与肝胃有关,经久不愈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王爱民认为情志不舒,郁而化火,重则劫伤肝肾之阴,阴虚阳亢上扰清窍而引发本病。总而言之,清窍被扰,瘀血内阻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风邪外袭、劳累上火、急躁易怒、情志不和、气血虚弱及外伤等皆为其因,虽病出多端,但病初多属实证,病久而致虚实夹杂。

中医学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医学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人民群众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明显优势,不仅药源广泛经济,许多中药具有可靠的止痛效果,治疗方便安全,有效率高,而且方法众多,可以针灸与中草药并用,针药结合,取长补短,达到防治三叉神经痛的目的。

玄参治疗三叉神经痛


多年临床中重用玄参治疗三叉神经痛屡获奇效。三叉神经痛多久病不愈,属本虚标实,肝肾亏虚,虚火上炎,风火痰瘀之邪上阻脉络为病。取玄参之苦、咸,微寒,人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功,古人称其“善泻浮游之火,有清上撤下之功”。

韩某,男,80岁,2002年12月9日初诊,患者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5年,经某医院诊为右侧“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多方治疗,其痛未止,发作时右侧面部以颊部为中心,呈烧灼样剧痛,重则伴面肌痉挛,流泪,口角流涎。此次已发作1次,服止痛片、卡马西平未能止痛,每日发作2~8次,痛阵作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伴头胀头晕,耳鸣,口苦而干,舌红、苔腻,脉弦大此属阴亏于下,虚火上炎,风火痰瘀上扰,阻滞面部脉络以致痉挛作痛。治疗以滋阴泻火解毒,活血祛风,解痉通络止痛。拟方:玄参30g,生地黄30S,黄连10g,升麻10g,延胡索15g,生白芍20g,当归15g,白芷15g,川芎15g,地龙15g,全蝎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再诊右面颊痛大减,发作频率减为每1~2次,又服原方6剂告愈,10个月后随访,面痛未发。

《辨证录·牙齿痛门》曰:“吾实有统治火之法,方用治牙仙丹,玄参一两,生地一两,水煎服。”不知火之有余,无非水之不足也,我滋其阴,则阴阳之火无不相戢矣,况玄参尤能泻浮游之火,生地亦能止无根之焰,二昧又泻中有补,故虚实咸宜,实治法之巧,而得其要者也o”又《药品化义》说:“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虚火上炎,以玄参滋阴抑火。凡头痛,热毒,耳鸣,咽痛,喉风,瘿瘤,伤寒阳毒,心下懊侬,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撤下之功。”从两家名言体悟:凡属阴虚火旺上扰之患,如三叉神经痛,虚火牙痛,牙周炎,顽固性口腔溃疡等,均重用玄参配以生地黄洽之,常获良效。本方配黄连以增清火解毒之功;取升麻升阳散火解毒,宜散郁火于上;配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护肝体以抑火,取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而止痛;配地龙,全蝎祛风通络,解痉止痛,诸药协调,清上撤下,祛风养血,化瘀止痛,疗效颇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