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牙齿是人身上是重要的器官,要想吃得好,发音好,面形好,都离不开牙齿的功能。牙齿是我们健康长寿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一定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爱牙与护牙。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下颌阻生齿拔除后神经损伤临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下颌阻生齿拔除后神经损伤临床分析

下颌阻生齿拔除,偶尔可发生下齿槽神经损伤,亦可发生舌神经损伤。其原因除下颌阻生齿在解剖上与下颌管关系密切外,亦与拔牙难易、拔牙方法、拔牙技术有关。本文通过54例拔牙后神经不同损伤的病例,分析其损伤原因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5年12月至2002年2月下颌阻生齿拔除后,下唇或舌有不同程度麻木感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21.06岁。

1.2临床表现54例表现症状为不完全性麻木或兼有其他异常感。44例下齿槽神经损伤,针刺患侧下唇仍有痛觉存在,说明受损神经并未完全中断。其他异常感有:下唇刺痛、烧灼感8例;游走感、申痒感10例;患侧有垫高感6例;下牙或下前牙有胀痛、麻木、发紧感8例;进食时不自控的咬唇、咬颊粘膜现象;唾液外流或食物粘于唇外而不自知5例。舌神经损伤8例,亦为不完全麻木,其他异常感有:自发刺痛;灼烧感;不自控咬舌现象。其中2例针刺患侧下唇和舌均有麻木感存在。

1.3 X线检查44例下齿槽神经损伤的根尖X线片,显示根尖与下颌管重叠34例(77.3%);与下颌管接触8例(18.2%),与下颌管接近2例(4.5% )。在重叠关系中,前倾位、垂直位、水平位、舌向位、侧方弯曲分别占:32.2%,16.801c ,23.3%,3.9%,23.8%。

2结果

2.1神经损伤多数发生在困难拔牙,牙位呈水平位、前倾位多见(约占56%);拔牙方法以凿骨法多见(约占48%);拔牙时间以半小时以上多见(90%以上);拔牙创伤较大者多见(90%以上)。

2.2下齿槽神经损伤中16例为掏根时根尖移动挤压、挫伤神经引起,或器械直接刺伤神经引起,10例为反复用牙挺、反复撬动牙齿致根尖挫伤神经引起;8例为劈、凿损伤引起;5例不当刮治拔牙窝引起(其中2例干槽症时搔刮拔牙创后引起),1例涡轮钻横断牙冠时钻人过深钻伤神引起。10例舌神经损伤原因,4例为舌侧骨板折断或取除舌侧折断骨板时骨片或器械刺伤舌神经引起;1例为涡轮机钻通舌侧骨板损伤舌神经;2例为掏根时断根移位于舌侧骨板外引起。

2.3治疗及预后对于神经已受损,术后给予预防水肿及减压药物,如地塞米松、地巴哇以及促进神经恢复药物如维生索B1、B6,B12,。亦可用超短波或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组织营养和代谢,每次20min,每日1次,5一10次为一疗程。此外,还有针刺疗法、中医治疗、手术治疗。下齿槽神经和舌神经损伤预后良好,44例下齿槽神经损伤中20例3周一3月内痊愈,14例6月一1年内痊愈,10例3年以上未痊愈患者中平时无明显不适感,偶有刺痛、烧灼感、咬唇现象,触摸下唇麻木范围明显缩小,但仍有麻木感。1例舌神经损伤中,8例半年内痊愈,3例3年以上舌尖有少许麻木感,偶发咬舌现象。

3讨论

3.1下颌管与下颌阻生齿关系密切,是拔牙时下齿槽神经易受损伤的主要原因。下颌阻生齿根尖常与下颌管直接接触,亦可因下颌管存在而形成凹痕或切迹,及少数根尖亦可包绕下颌管而出现根尖部穿孔。

3.2阻生齿拔除的难易程度变化很大。在术前应予判断拔除的难易,医师要有步骤地检查牙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X线片,采用适当的拔牙方法,对于低位阻生,前倾、平位,应术前向患者作适当说明,以取得谅解;在深部凿骨或增隙时,应控制力量,避免凿刃直接凿伤下齿槽神经;用去骨法拔牙时,去骨觉要适当,避免反复勉强用挺而挫伤下齿槽神经;如发现牙根已进人下颌管内,应及时扩大牙槽窝反取出,切不可盲目用器械挖取;深部断根若取出困难,可留置不取,降低神经损伤率;舌神经出翼下颌间隙后,从舌侧骨板外粘膜下经过,使用涡轮钻横断牙冠时,应避免钻入过深损伤下齿槽神经以及避免钻开舌侧骨板而损伤舌神经;舌侧骨板折断取下时,应紧贴骨面分离粘鼓膜和肌纤维,以免损伤舌神经。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暴力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3.3总之拔牙引起的下齿槽神经或舌神经损伤,其预后良好,一半患者1年内痊愈;另一半患者虽为永久性,但症状较轻。然而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为减少医患纠纷,作为医生一定要熟悉应用解剖,作好术前检查,提高拔牙抺,为减少医患纠纷,作为医生一定要熟悉应用解剖,作好术前检查,提高拔牙技术,从而降低神经损伤率。

K428.com推荐

牙齿矫正:阻生智齿为什么一定要拔掉?


第三磨牙又称智齿,是20岁左右萌出的牙。简单的说智齿实际上是人类演化过程中被放弃的生物学性状,由于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在这个性状的表达上存在差异,是否萌出智齿以及萌出数量都因人而异,有人是4颗全部萌出,有人只萌出1颗,也有人1颗智齿也不长的。

但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所获得的食物越来越细软,逐渐造成下颌骨退化、缩短,以致智齿萌出位置不够,使智齿萌出受阻。医学上称为阻生智齿。阻生智齿会对我们的口腔造成很多危害,因此一般情况下阻生智齿我们是建议拔除的!

阻生智齿会造成哪些危害?

1、智齿冠周炎

由于智齿是最后一颗牙齿,刷牙时不易清理,局部卫生状况较差,因此可以发生牙冠周围牙龈发炎,称之为冠周炎。这是智齿萌出后最易发生的病变。患者如果不及时就诊可以继发间隙感染,导致面部肿痛、张口受限,有些病人还会发热,甚至形成面颊瘘,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2、智齿龋坏

由于智齿不易搞好卫生,智齿容易形成龋洞,可以引起剧痛。

3、邻牙龋坏和牙周炎

智齿与邻牙之间有小的缝隙存在,食物残渣可以留存,长时间就可以导致邻牙发生龋坏和或牙周炎。

智齿拔除后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拔智齿后开始没有疼痛感因为麻药的问题,麻药大概在三个小时左右失去作用,这时候伤口开始肿,但不会疼痛,就是感觉不舒服而已。一般拔牙后,医生会让你咬住一块纱布,这块纱布在拔牙完成15分钟以后就可以吐出来了。有的人可能感觉困难,那是因为麻醉药使局部神经麻木,当然也包括控制舌头的神经,所以吐纱布的时候只要口朝下,舌头轻轻向外拨动纱布就可以了。

其次,拔智齿后,会有非常多的口水,但这些口水不要吐出来,一定要咽下去。因为吐口水会使伤口出血,使伤口愈合减慢。最开始的两三天不要喝热水,最多是温水,因为热水会促进伤口的血液循环,非常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和骨组织的形成。而凉水则能使伤口区域血流减速,使伤口更好的愈合。

再次,做完手术就可以说话,但还是少说话。吃饭以流食为主,注意营养的平衡,不要吃需要咀嚼的食物,当然如果只拔一颗牙那情况要好很多。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必须用漱口水漱口。经常刷牙,不可吃硬东西。七天拆线,即使拆线后也要注意,半个月后就可以恢复的差不多,完全恢复(即骨组织全部形成)大该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矫正下颌后缩的临床探讨


下颌后缩是由于下颌发育不全或者先天性缺少下前牙以及翼外肌功能不全等而造成的一种下颌后退的错合畸形。临床表现。

1.下颌后缩,上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呈深覆盖,上前牙明显倾斜,下前牙高位咬在上前牙舌面隆突或者腭粘膜上,下唇贴在上前牙的舌面,后牙咬合关系为远中合。

2.下颌后缩,前牙为深覆合。上前牙舌向咬在下前牙唇侧牙龈上,下前牙咬在上腭粘膜上,后牙咬合关系是远中合。

3.下颌后缩,下牙弓小于上牙弓,面部下1/3高度变短,侧面观下颌更显后缩。

4.上前牙深覆盖者则上前牙暴露在口外,侧面像显得下颌及颏部后缩,上下颌极不相称。

诊断依据

1.下颌后缩的口腔模型与上颌前突者相似,前牙深覆盖常伴有深覆合,不同之处为上颌位置正常,下颌颏部后缩。2.X线头影测量显示SNB角和面角小于正常范围。ANB角大于正常,SNA角正常。

治疗原则

1.功能型下颌后缩疗法:

(1)戴入附平面导板的上颌活动矫治器,同时尽量磨除个别牙间干扰,并做翼外肌功能锻炼,当中性咬合习惯已基本完成,则将平面导板改做斜面导板,等后牙恢复接触后,需继续戴斜面导板保持一段时间;

(2)也可戴用无功能平面合垫式上下活动矫治器,并作颌间Ⅱ类牵引,改进上下颌关系。

2.上颌牙弓狭窄而下颌后缩者,用平面导板及扩弓簧的活动矫治器,调节加力扩大上牙弓,咬合平衡后可改用斜面导板导下颌向前至正常位置。或用固定矫治器。

3.下颌后缩,后牙中性合者,下颌前牙向唇侧推,开僻间隙镶牙。

4.下颌后缩严重者,可用外科正畸术纠正,并作颏部成形术。

5.下颌后缩兼有上颌前突者,此类牙颌畸形深覆盖最严重,必须以外科正畸手术为主,再配合正畸治疗。用药原则需手术治疗者,可于术前术后按医嘱行,常规抗感染用药。辅助检查。

上下颌前突的临床诊断


上下颌前突是一种容貌特征。也叫暴牙,鸟嘴畸形,突颌畸形等。目前最常应用且效果很好的手术方法为韩式外科正牙手术(即外科正牙手术)。下面完整的介绍一下。

上下颌前突是指上下门齿及上下颌骨向前突出,放松状态下上下唇多不能自然闭合,笑时牙龈大量外露。从正面观察开唇露齿,鼻唇沟较深,从侧面观察面部轮廓线于唇部过分向前突出,形成""形外观。严重者因牙齿长期暴露而出现变黑、变黄甚至干裂。

这一特征多认为与遗传和先天因素有关,但儿童期不显性,青少年期开始表现,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明显,成年期基本稳定,中年后由于软组织和萎缩前突往往更加显着。

单纯上下颌前突不是一种病症,不需要治疗。但很多人认为这种脸型不美观而寻求治疗。如能在生长发育期及早发现在一特征,则可通过诱导发育的方法治疗。成年后只能通过牙齿手术进行治疗。因为传统牙齿正畸简单易行创伤小,但只能改变牙齿的方向和排列,并有可能造成牙齿松动和提前脱落。

一、下颌前突临床症状

下颌前突发展缓慢,开始时一般均无自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被偶然发现。检查时可见面部下1/3向前突出,下唇外翻,上下唇不能闭合,(牙合)关系改变,常见为前伸(牙合)或前牙切对切,甚至呈反(牙合)状态。

二、下颌前突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体征和x线头影测量,明确上下(牙合)关系,以确定是单纯下颌前突,还是由于上颌骨发育不全造成的假象,或是既有上颌发育不全又有下颌前突。主要诊断要点为

①面下1/3向前突出,下唇外翻,上下唇不能闭合。

②原始关系改变,常见者为前伸牙合,前牙开牙合,后牙呈近中牙合关系。

③面部测量面下1/3明显增长,额点前移。

线摄片头影测量临床上最实用的是测量sna角(代表上颌对颅底位置的关系,平均儿童为81度,成人为82度),snb角(代表下颌对颅底位置的关系,平均儿童为78度,成人为80度),anb角(代表上下颌位置的关系,平均儿童为3度,成人为2度),以了解上下颌关系,从而确定是单纯下颌前突还是由于上颌骨发育不全所造成的假象。如sna角正常,snb角超过正常范围,anb角小于正常,甚至为负数,即可诊断为下颌前突,借此可与假性下颌前突相鉴别。

三、治疗原则

不但要矫正外形,并要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目前最常应用且效果很好的手术方法韩式外科正牙手术。传统的正牙手术打开支撑骨,调整牙与颌的关系,风险比较大,而且效果不可控制。韩式外科正牙有几个特点:首先无需带牙套、手术时间短。手术全程只需30~60分钟。其次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即可出院,不影响正常工作。手术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这项技术解决了成年人牙齿矫正难题,18~60周岁的人都可以做。

正畸矫治32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固定疗效总结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技术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疗效。方法: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埋伏阻生牙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采用助萌法或导萌法进行矫治。结果:本组32例埋伏前牙患者经过1~6个月的矫治,32例患者均引入正常牙列。助萌矫治埋伏牙入列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4个月,平均(2.8±0.5)个月;导萌矫治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3.8±0.7)个月。见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疗效满意,且无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上颌前牙阻生;正畸;矫治

由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所导致错颌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局麻下拔除埋伏牙,并在缺隙处做固定或活动义齿以进行修复治疗[1]。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患者共3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所观察病例均为我院牙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9~18岁,平均(13.8±2.1)岁;埋伏牙位:上颌中切牙13例,侧切牙9例,尖牙10例;正常位埋伏牙8例,腭侧位埋伏牙14例,唇侧位埋伏牙8例。

1.2 纳入标准:(1)本组32例患者均符合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相关诊断标准[2];(2)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全景X线片或CT、牙片等定位检查确诊,并通过上述检查确定埋伏牙的形态、牙根发育情况及有无弯曲畸形,并确定准确的位置;(3)上颌前牙埋伏牙,牙根无明显畸形,根周有足够的骨组织支持;(4)年龄小于18岁的青少年。

1.3 治疗原则:对于在正常位置埋伏阻生的病例,可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在缺牙处开拓间隙,如果前牙有严重拥挤现象者可采用减数拔牙的方法,为阻生牙的萌出提供一定的出牙间隙,使阻生牙能够自然地萌出。而对于阻生牙远中倾斜或腭侧移位的患者,可以在运用固定正畸技术的同时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牵引阻生牙恢复至正常的位置。

1.4 治疗方法: ①定位:在患者首次就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常规常规拍摄根尖片、全景片及头颅侧位片,如病情需要还应拍摄颌骨牙列曲面体层片,以明确埋伏牙的发育情况和手术的进路方向、暴露范围等,并结合X线片的表现确定正畸附件的附着点及牵引方向。②局部扩展间隙:如果埋伏牙的间隙不够,首先应扩展其间隙,将螺旋弹簧放置于埋伏牙两侧邻牙的托槽间以扩展间隙,然后开窗牵引导萌。③外科开窗:于常规麻醉下行开窗术[如横切法(助萌法)、环切法和翻瓣法],充分暴露牙冠,充分止血。④正畸牵引治疗:在暴露的牙冠上粘附正畸附件,将牵引丝的一头固定在正畸附件上,将另一头从牙槽嵴顶的切口处或从黏骨膜瓣中穿出,并与牵引装置进行连接。在牵引达程中可以用橡皮圈、拉簧和钛镍丝辅弓等牵引力相对柔和的牵引工具对埋伏阻生牙进行轻柔而持续地牵引,牵引力一般以50~60g为宜。嘱患者每3周门诊复查1次,当埋伏牙的牙冠大部分萌出后可更换托槽,可使用方丝弓固定正畸技术以排齐牙列。

2.结果
本组32例埋伏前牙患者经过1~6个月的矫治,32例患者均引入正常牙列。助萌矫治埋伏牙入列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4个月,平均(2.8±0.5)个月;导萌矫治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3.8±0.7)个月。32例患者经矫治后,埋伏牙牙髓活力均经牙髓活力检测,全部正常,X线检查未见埋伏牙及邻牙牙根吸收,亦未见龈退缩或支抗丧失等并发症。

3.讨论
3.1 埋伏牙发生的原因。目前大多学者认识导致上颌牙埋伏阻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3-4]。有学者认这全身与局部因素均可导致埋伏阻生的发生,但尤以局部因素引发者为主,且多见于萌出间隙不足者。其次,导致埋伏阻生的原因还有乳牙滞留、多生牙、牙胚异常等因素。有学者认为含牙囊肿及其囊性病变也是引起埋伏阻生的一个重要因素[5]。

3.2 埋伏阻生牙位。埋伏牙的阻生牙位一般以上颌前牙中切牙和尖牙较为常见。有学者研究经调查研究发现埋伏牙的阻生牙位上颌前牙中切牙为主,其中中切牙的生生几率是类牙的2.3倍[5]。

3.3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治疗。临床研究证明用固定矫治器的同时结合外科开窗导萌术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能较好的保留埋伏牙,达90%以上。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在术前应充分准备,这两点对于手术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

3.4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和粘贴方式。患者就诊时应仔细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分别采用开放式开窗导萌或关闭式牵引导萌进治疗。对于位置较深,且渗血较多,止血不完全者,为了避免影响粘贴质量可用二步粘贴法。

【参考文献】
[1] 耿海霞,胡春兰,孟岩,等.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正畸治疗12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5):304-305.

[2] 王臻,高翔,张家胜.正畸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的临床研究[J].广东正牙矫治,2007,15(8):378-379.

[3] Crescini A,Clauser C,Giorgetti R,et al.Tunnel traction of infraosseous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A three_year periodontal follow_up[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4,105(1):61-72·

[4] 祁德强.青少年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治疗[J].口腔医学,2008,28(8):439.

[5] 王鹏.上颌前牙埋伏阻生32例固定正畸矫治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337-338.

[6] 万宇.32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固定正畸矫治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46-47.

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的矫正体会


临床上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Impactcd and invertcd premaxillqny,IIP)比较少见,该类患者因IIP导致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上切牙区埋伏牙处间隙严重不足,多数上颌后牙前移,邻近上颌前牙近中移动或近中倾斜,上下牙弓大小不协调,咬合关系错乱,影响到颜面部美观及口腔其它功能,是口腔正畸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作者经过6例患者的矫治,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 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选自我科1997年至2001年矫治的,男2例,女4例,左上中切牙4例,右上中切牙2例,年龄9~14岁。经X线定位片和曲面断层片检查所见,上中切牙倒置。埋伏牙位置均较深。

二 方法与结果:




; 6例埋伏倒置阻生牙全部采用固定正畸与封闭导萌术(即外科手术暴露埋伏牙牙冠粘牵引

钩后缝合)。第一步带固定矫正器扩大牙弓至9~10mm,第二步埋伏齿牙冠粘牵引钩(牵引钩使用Begg托槽,粘托槽前在托槽上结扎一根φ0.25mm结扎丝,结扎丝长度以手术缝合后能露出创口外5mm左右为宜,以便结扎牵引)。由于埋伏齿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患者矫治过程中需两次或三次手术以便能把牵引钩的位置调整到理想的位置上,使牙齿顺利导萌。6例患者牙齿均矫治到正常位置,且牙髓活力正常。

三 典型病例:

王某,男,13岁,因中切牙未萌出就诊。口内检查可见:右上中切牙未萌出,左上中切牙和右上侧切牙之间6.5mm间隙。经摄片显示右上中切牙倒置,倒置牙位于左上中切牙和右上侧切牙牙根处。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扩大右上中切牙处间隙至9mm后封闭导萌术,手术后即采用弹力线做弹性牵引。第一次手术牵引钩粘在右上中切牙舌侧窝内,经过5个月的牵引后摄片见右上中切牙呈现水平矢状位,行第二次手术调整牵引钩的位置于舌侧切缘处。经过3个月弹力牵引后,右上中切牙位置已变为切缘朝下,而且整体位置都已合向移动。行第三次手术,将牵引钩位置粘在右上中切牙牙冠唇面,继续向下牵引,2个月后牙齿暴露出龈组织面,最后牵引调整牙齿完全入牙列。整个矫正过程20个月。经检查牙齿位置正常,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牙髓活力正常。

四 讨论:

1.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形成的原因现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乳切牙外伤有关,也有认为与囊肿,牙瘤,近亲遗传及后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均无明显原因导致错合畸形。

2.所有病例经拍头颅正,侧位片,曲面断层片或拍定位片,以确定埋伏牙的唇腭向位置、水平高度和倾斜度,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然后确定具体的矫治计划。矫治过程中采用轻微的牵引力以保证牙槽骨的生长改建,需要不定期摄片来观察牙齿移动的方向和位置,以便及时调整牵引方向和牵引钩的位置。还要随时检查前庭沟底处龈组织、鼻底及上唇系带附丽处有无隆起似肿块状物,此项检查可帮助确诊牙齿已矫正到什么位置。

3.在行外科手术前根据埋伏牙的具体位置确定手术进路,暴露牙体组织后可适当去除牙冠舌侧部分牙槽骨,牵引沟尽可能粘到牙冠切缘处,以利于牙齿旋转。与牙长轴垂直的轻力是使牙根充分上移的保证。

4.对于阻生牙的准确定位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X光片对于牙齿的唇腭向位置不能很好的显现出来,而目前CT扫描技术在口腔科开始运用,能准确诊断埋伏牙与邻牙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于手术开口的选择和矫治设计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5.预防IIP主要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埋伏牙发生的因素;如注意口腔卫生,去除口腔不良习惯,治疗龋齿,拔除滞留乳牙,尤其注意避免牙外伤。.

6.牙齿矫正后牙龈缘恢复情况现在仍是一个问题。 即埋伏牙龈缘位置较靠上,矫正完毕后该牙冠与对应切牙龈缘不一致,曾有学者认为封闭倒萌术可以克服此类情况,但作者矫正过程中仍发现这些问题,作者认为,牙齿在翻转过程中,大多数从唇侧暴露出组织面,然后向下牵引,所以唇侧龈组织生长不足, 造成牙龈缘靠上,而自然从正常位置萌出的牙齿,从牙槽嵴顶萌出后没有对牙龈组织的影响,故牙龈缘覆盖正常,而作者曾试想把埋伏牙从牙槽嵴顶牵引露出组织面,但都未获成功。不知是技术操作问题,还是其它因素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正畸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牙周病患者,在牙周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正畸治疗。根据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龈乳头探诊出血指数(PBI)、牙齿松动度(TM),临床疗效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正畸治疗牙周病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检查结果显示,GI、PD、PBI、TM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P<0.01,P<0.001)。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表明,治疗后良好26例(78.79%),好转5例(15.15%),无效2例(6.06%),总有效率(良好+好转)为93.93%。结论:口腔正畸治疗通过改善局部因素,促进牙周健康从而提高牙周疾病的治愈效果。

【关键词】 正畸治疗 牙周病 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1月收治确诊为牙周病的患者33例,且均伴错颌畸形、牙周炎,男14例,女19例;年龄18~53,平均32.46±12.61岁,其中上前牙前突、散在间隙7例,内倾型深覆颌15例,前牙反颌、下前牙扇形散开11例。

治疗方法:①术前准备:制取上下颌研究模型,拍X线全景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者年龄、牙体、牙周状况,制定治疗方案。②牙周治疗:所有病例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祛除龈上、龈下结石,对于深牙周袋者,作袋内壁刮治术、牙周翻瓣术;对牙周袋波及根尖的患牙,作根管治疗术;同时配合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进行口腔健康指导。③正畸治疗: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用直径0.014mm的镍钛丝排齐上下牙弓,用澳丝打开深覆,用0.019mm×0.250mm不锈钢方丝滑动式关闭牙弓间隙,施力要轻柔,一般为60~90g,每次加力间隔为6周。结扎丝“∞”结扎固定,治疗时间10~14个月,正畸治疗后进行舌侧固定保持或用透明保持器保持。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向患者告知维护口腔卫生的重要性,每次复诊都注意检查患牙的牙周状况,根据情况作牙周基础治疗;保持轻力矫治,并依据牙周支持组织剩余情况和患者的反应,调整正畸力。

观察指标: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进行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龈乳头探诊出血指数(PBI)、牙齿松动度(TM)检查。

疗效判定标准[1]:①良好:PD在3mm以内,松动Ⅰ°~Ⅱ°,咬合关系正常,前牙覆覆盖正常,牙齿排列整齐,恢复邻接关系,尖窝接触关系良好,能咬硬物,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停止或有骨增生影象;②好转:PD在4mm以内,牙周袋无溢脓,TM较治疗前好转,牙齿错位矫正,X线片显示牙槽骨停止吸收;③无效:牙齿较治疗前松动,个别牙齿有牙周脓肿存在,探诊牙周袋加深,X线片显示牙槽骨继续吸收。

结 果
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检查结果:牙周病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检查结果显示,GI、PD、PBI、TM均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检查结果比较(略)

讨 论
牙周病是多因素疾病,而牙齿错位扭转等畸形是很重要的因素,而牙周病又会加重错颌畸形。本研究显示,正畸治疗必须在牙周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才可进行,控制的程度为牙龈炎症完全消退,牙龈边缘清晰,无牙周溢脓、窦道等,牙齿松动度明显降低,X线显示牙周膜腔清晰,尖周组织正常。一般在牙周治疗完成后1~3个月酌情开始正畸治疗[2]。

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不同于常规的正畸治疗,为利于菌斑控制,矫治器常选择较小而易于清洁的固定装置,如本组患者,磨牙均直接黏结颊面管而不是常规使用带环,打开咬合时使用平面导板,在避免颌创伤的情况下调整颌位关系。在矫治过程中应注意使用轻力,柔和而大小适宜的牵张力,可促进及诱导牙周组织的增生,过大的压力会造成牙根及牙槽骨的吸收,因此在矫治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牙周变化,及时调整矫治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于该类患者的牙周组织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正畸治疗中强化口腔卫生宣教十分重要,应尽快使患者熟悉并掌握矫治器戴入后口腔卫生维护的方法,要求每天刷牙至少3次。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后的保持与一般患者不同,多需长期保持且不允许保持时有过多的牙移动,一般采用进口麻花丝舌侧固定保持,在保持过程中定期进行牙周监控。只有持续的牙周监控、非常轻的施力和长期保持这三者的结合,才能获得显著骨修复,取得长期而稳定的治疗效果。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加力要谨慎,成人生长发育已基本完成,可塑性小,骨吸收与形成较缓慢,再生能力弱,成年人对牙周骨质吸收有高度易感性。牙周病时,牙槽骨已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因此,移动松动牙齿复位时应避免加力过大过频,以免牙周韧带的邻近牙槽骨坏死,增加牙齿松动度。大量的事实证明50~70g阈值以下的力即可避免形成广泛的透明样变。一般认为最好是30~40g力,以后逐渐增加,这样可避免发生严重的牙根吸收。牙齿的移动以向唇舌近远中向移动为主,加力以3~4周一次为宜。复诊时除了观察患牙对正畸力的反应,包括对牙齿移动速度、移动方式咬合关系改变的检查记录和分析以外,不能忽视对患牙牙周情况的检查,必要时请牙周科医生会诊或做转诊处理[3]。

另外,应注意治疗后的保持时间及保持器的选择,避免畸形复发,后期对牙周健康的关注对牙周病患者尤为重要[4]。由于牙周病患者组织修复所需时间比一般错颌畸形组织修复所需时间长,且易复发,有的患者需长期戴牙周夹板以固定松动牙。临床牙周病学的证据表明局部环境因素的改善可增进牙周健康,减少长期牙周保养的复诊频率。口腔正畸治疗是改善局部因素,促进牙周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鉴于牙周疾病的以上特点,我们在牙周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非常规的正畸治疗方法,通过牙周指数GI、PD、PBI、TM的检测,发现治疗后牙周指数与治疗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正畸治疗牙周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业荣,陈月明,许碧晖,等.成人牙周炎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周变化.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09,3(5):541-547.

2 丁寅.牙周病的正畸治疗(一).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5):711.

3 施捷,傅民魁.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的误区.口腔正畸学2005,12(3):142.

4 刘文,王燕,沈红,等.3种保持方式对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口腔医学,2008,28(7):370-372.

牙科吧K428.com为您提供2022全网优质的牙齿矫正相关内容,由资深牙医编辑撰写或转载,希望《下颌阻生齿拔除后神经损伤临床分析》对您有所帮助,以及访问我们精彩的“阻生智齿拔除后牙龈萎缩”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