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对人来讲,牙齿是我们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牙齿的功能,除了咀嚼还有切咬、面部塑形、辅助发音功能。没有牙齿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从小爱牙护牙的重要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乳牙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治疗”,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乳牙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治疗

因为乳牙的结构特点,对感染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故乳牙牙髓感染容易形成慢性炎症,且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乳牙髓室底较薄,侧支根管多,又常与牙周间隙相通。临床上常见到根分叉附近已形成脓肿,甚至自龈沟溢脓。

对于距离替换尚早的乳牙,可先开髓,根管引流的同时用探针将脓液放出。因脓液中大都为G-性细菌,可向窦道内局部注射4万单位庆大霉素注射液0。1ML,2——3次后脓肿即可消除。根管内置CP+碘仿棉捻暂封,一周后无症状,用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根充后做永久充填。

牙科吧编辑推荐

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口腔门诊患者选取36例,共56颗具有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的患牙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通过术后患牙疼痛功能及X线片检查和诊治次数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两组在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在诊治次数上常规治疗组明显高于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疗效较好,复诊次数少,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节约了患者就诊时间,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该技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一次性 根管治疗术 慢性根尖周炎 窦道

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的病例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常规治疗通常是先封药消毒,待窦道封闭及临床症状消除后再行根充。但对于顽固性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的病例,常常封闭好几次,瘘管及临床症状也不能消除,从而使患者就诊次数增多。既花费患者的很多看病时间和费用,也大大加重了医生的工作量。笔者对36例患者的56颗有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的牙齿进行分组对比治疗。结果发现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疗效较好,且复诊次数少,解决了常规治疗中存在的复诊次数多、给患者和医生带来的诸多不便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和分组 从口腔门诊患者中选取36例共计56颗患牙。患者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8.5岁。其中男性21例,32颗牙;女性15例,24颗患牙。患牙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叩痛(±),冷热(-),牙周袋深度均≤4mm,松动度小于Ⅰ度,根尖周有窦道,窦道口未封闭且可有大量或少量分泌物溢出,X线片显示根尖周有不规则低密度阴影,病程可长达1个月余至数年不等,患者无系统性及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等。56颗患牙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颗患牙,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对照组28颗患牙采用常规根管治疗术。

1.2 根管充填材料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成品根管糊剂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药材料厂)加自配药物制成新型根管糊剂粉。药物配制方法:甲硝唑0.1g,强力霉素0.1g,地塞米松0.75g,碘仿0.1g研成粉状置于无菌瓶内贮存,同时,取成品根管糊剂粉和自配药剂按2:1比例混合均匀,然后与根管糊剂液调成适宜的糊剂状以备根充。

1.3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常规开髓,去髓室顶,预备根管,术前常规摄X线片确定牙齿的工作长度。治疗组:经常根管现预备,冲洗吹干后,置FC棉捻于根管口约10min,然后再次吹干,即刻将已调拌好的新型根管糊剂导入根管内与牙胶尖充填。对照组:根管预备后,冲洗,吹干,暂封FC棉捻于根管内。经一次或多次封药,直到临床症状消失,然后以成品根管糊剂牙胶尖充填根管(以上操作均由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同一名医生完成治疗)。

1.4 检测指标 术后患牙3天内的疼痛反应以及窦道的封闭情况,3个月后X线片检查根尖吸收情况及咬合功能情况,同时记录复诊次数。治疗组的窦道口封闭时间从一次性根充后开始计算,而对照组从根管预备完成后第1次封药消毒算起。

1.5 疗效评价 [1~3] 根据检测指标进行评定:显效,患牙功能良好,根充后无疼痛,肿胀,窦道口封闭,X线片显示根尖周稀疏已消失。有效,患者功能良好,根充后无疼痛,肿胀,窦道口封闭,X线片显示根尖周稀疏区减少无变化。无效,患牙功能差,术后疼痛,肿胀、窦道口未封闭,X线片显示根尖周稀疏区无变化或有扩大。治疗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按以上指标进行评定;若根充后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需重新治疗则视为失败,而常规根管术则在经过一次或多次封药后,待临床症状消除后再行根充,而后按上述指标进行评定。为了对患者在疗效方面有更详细的对比,我们分别对两组在术后疼痛、功能、窦道封闭、复诊次数等方面均作了比较。

2 结果

见表1~4。

表1 综合疗效 (例)

表2 疼痛反应情况 (例)

注:P>0.05

表3 窦道口封闭情况 (例)

注:P<0.05

表4 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次数 (例)

治疗组均为一次性根充,而对照组则平均3.1次。治疗组和对照组除了在疗效上及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外,在窦道口的封闭及治疗次数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3 讨论

慢性根尖周炎是由于根管内长期有感染及病原刺激物的存在,根尖周围组织呈现出慢性炎症的反应。一旦清除根管内的病原刺激物,根尖周组织所受到的损害又是可以修复的。因此,消除根管内的病原刺激物是根管治疗术相当重要的一环。常规根管治疗术,反复封药,实质就是要求严格消毒,以达到去除根管内的感染源。但现代研究发现,在根管治疗中,根管预备和根管消毒均不能完全保证根管内细菌及其毒素的完全消除 [1] 。同时根管不需要在消毒到无菌后方才充填根管,根管充填成功与否,主要与根管充填是否严密有关。现代观点认为充填根管不仅有堵塞作用, 还有能够借助根充材料缓慢而持续的消毒作用,消除根管内残余感染,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

治疗组的窦道关闭明显快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对照组在封药期主要靠气体的挥发来清除根管内的细菌及其毒素,但对于根尖周的感染源,在短时间内却难以达到杀菌效果。而治疗组,通过根充不仅阻断了根管内细菌及毒素对根尖周组织的侵袭,同时由于根充材料中的药物成分可以直接对根管内和根尖周组织进行杀菌、消炎,其功效就明显强于对照组。本次观察发现一次性根充与常规根充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相比,两者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在根管预备过程中,根管内的感染组织很容易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从而引起根尖周的急性炎症反应。对于常规封药,根尖溶出物可以通过根尖孔溶出,达到引流,缓解根尖压力从而使疼痛消除或减弱;而一次性根充后(无瘘管型),因根尖口堵塞、炎性渗出物不能得到引流,从而使根尖压力增大,压迫根尖周组织,出现暂时性的术后疼痛。在本次观察中,一次性根充后,根尖周的渗出物可以通过瘘道而得到缓解,故而术后疼痛不显著,二者无明显差异。但在诊治次数上一次性根管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

厌氧菌是根管感染的主要细菌,根尖周病变和瘘道经久不愈与放线菌感染有关。我们在根充材料中加入的甲硝唑具有较强的抗厌氧菌作用,而且毒性小、疗效高,渗透性强,生物生物半衰期长;地塞米松可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和缓解急性炎症;碘仿对于厌氧和需氧菌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各种药物混合,对根管内及根尖周组织,即有灭菌、消毒,又有抗免疫反应,故而效果较佳。本次治疗的56颗患牙,均未作窦道搔刮及穿通术。术后,除失败病例外、窦道均封闭。这与资料上所说“对于有窦型的慢性根尖炎,不需要刮治、烧灼或行窦道穿通术”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肖明振.牙体牙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9-273.

2 史俊南.现代口腔内科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427.

3 史俊南.牙髓治疗临床疗效评定.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5,1(1):49.

慢性根尖周炎的疾病描述


慢性根尖周炎的疾病描述

概述

慢性根尖周炎是指牙齿根尖部及其周围的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病变的总称。大多数由牙髓坏疽而来,一部分因急性根周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成的。慢性根尖周炎多无症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化为急性根尖周炎或称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因此,慢性根尖周炎常有反复疼痛、肿胀病史。治疗以消炎、止痛、开髓减压保存患牙等治疗。

疾病描述

慢性根尖周炎是指根管内由于长期有感染及病原刺激存在,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牙槽骨破坏。病变类型包括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和根尖周致密性骨炎。

慢性根尖周炎的病变原理


根尖周炎在口腔疾病中属于比较严重性的病症,有可能会导致全身性疾病。今天请口腔专家介绍一下慢性根尖周炎的病变原理:

慢性根尖周炎包括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肉芽肿和根尖周囊肿,其中根尖周囊肿将在口腔颌面部囊肿中叙述。

1.慢性根尖周脓肿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拔下的患牙根尖区有污秽的脓性分泌物沉积,根尖粗糙不平。镜下观察可见肉芽肿中央的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液,周围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外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若由急性牙槽脓肿转变来,根尖部贮存的脓液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和肉芽肿中心液化所形成的脓肿相同。根尖部骨组织和牙骨质可有吸收破坏。在邻近的牙周膜和骨髓腔内也可见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

有瘘型的慢性根尖周炎瘘管壁有上皮组织相衬,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可来源于肉芽肿内的上皮团,也可由口腔黏膜上皮经瘘管口长人。上皮下层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和血管充血。

2.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变化

慢性根尖周炎中最多见的是根尖周肉芽肿。它是由炎性牙髓、坏死牙髓的感染扩散,经根尖孔缓慢刺激根尖周,一开始就作为一种慢性过程而发病,极少数也可能由急性根尖周炎转变而来。

肉眼所见:根尖周肉芽肿为附着于牙根尖部的一团阿芽组织,一般约绿豆大小,外面有纤维组织包绕,且与牙周膜连续,致使其附着于根尖,纤维也将肉芽组织和周围骨组织分隔,可随拔牙时一同拔出。

显微镜下观察,慢性根尖周炎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根尖周组织并有肉芽组织形成为其特征。肉芽组织内除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外,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的毛细血管常衬以肿胀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由于吞噬脂质后可形成片状聚集的泡沫细胞。另有胆固醇晶体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异物型多核巨细胞常伴随晶体出现。聚集于组织内的胆固醇晶体在组织制片过程中被溶解,显微镜下呈针状透明裂隙。

根尖周肉芽肿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有上皮存在,其上皮绝大多数来自牙周膜的Malassez上皮剩余。少数病例也可来自:①口腔上皮:见于有瘘管口和口腔相通的病例,上皮可经瘘管长入;另一种情况是牙周病患者,上皮可由牙周袋或受累的根分叉上皮增生而来。②呼吸道上皮:见于病变和上颌窦相通时。

3.根尖周肉芽肿的发展变化:

①根尖周肉芽肿是在根尖区形成肉芽组织伴骨质吸收,病变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维持较长时间。当身体抵抗力较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吸收暂停或有修复,病变缩小;相反,当机体抵抗力低下而病原刺激增加时,则炎症成分增加,破骨细胞活跃,病变范围增大。

②慢性根尖周肉芽肿可随条件变化而急性发作。因此,慢性根尖周炎常有反复疼痛、肿胀的病史,可出现急性根尖周炎的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则发展成为急性牙槽脓肿。

③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由于上皮炎性增生可导致炎性根尖周囊肿形成。

4.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向根尖周囊肿的转化可通过以下方式:

①增生的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渗透压增高吸引周围组织液,使发展为囊肿;

②增生上皮被覆脓腔,当炎症减轻后变为囊肿;

③被增生上皮包裹的炎陡肉芽组织也可发生退变、液化,形成囊腔;

④某些年轻患者在抵抗力很强、感染轻微的低度刺激作用下,肉芽肿可呈现修复性反应,炎症减轻,吸收处骨质重新沉积,骨小梁增生,骨髓腔缩小,骨髓被纤维组织取代。与此同时牙骨质也可在根面沉积,产生牙骨质增生过长。X线片可见一阻射区,与周围正常骨分界不清,此又称为致密性骨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