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牙齿对我们来是最重要的,牙齿的功能很多,主要是咀嚼、辅助发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作用。牙齿如果坏掉了,健康长寿的期望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平时要特别关注保护牙齿。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牙科吧讲堂: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清创缝合术、颌面部骨折固定(口腔颌面外科急救知识)”,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关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清创缝合术、颌面部骨折固定(口腔颌面外科急救知识)”,为帮助大家了解,牙科吧编辑整理相关内容分享如下,希望对大家了解有所帮助。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清创缝合术

口腔头面颈部血运好,伤后十二小时内仍可行清创术。

污染严重或已化脓感染的伤口不宜一期缝合,仅将伤口周围皮肤擦净,消毒周围皮肤后,敞开引流。

多采用神经阻滞加浸润麻醉,严重的则可选用全麻。

清洗伤口周围。注意充分显露较深的伤口,去净异物以及坏死组织、游离的骨折片。充分止血,必要时修整创缘,分层对位缝合,注意消除死腔,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如遇面神经较大的分支、腮腺导管等损伤尽量一期吻合,如腮腺损伤为预防涎瘘可十字绷带加压包扎一周。舌体损伤应用大圆针、4——7号线缝合,注意勿使舌体缩短。

颌面部骨折固定:

松动牙固定术:用牙弓夹板将松动牙齿与邻近正常牙齿固定在一起

骨折:手法初步复位上下颌骨骨折段,用牙弓夹板恢复上下颌骨牙列的完整性,以减少疼痛、出血及舌后坠。必要时予以颌间结扎外加弹力绷带外固定,后送后再于医院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清创缝合术、颌面部骨折固定(口腔颌面外科急救知识)”的内容,由牙科吧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对想要了解相关问题的人提供参考,更多口腔知识,敬请关注牙科吧口腔医学知识栏目。

【推荐】

口腔执业医师笔试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资料整理汇总

口腔执业医师【临床综合】备考资料大汇总

口腔执业医师医学综合考试《生物化学》重要考点汇总

口腔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汇总

牙科吧扩展阅读

牙科吧讲堂: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知识点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知识点,由牙科吧专业老师整理汇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具体内容如下: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因面部血管、神经、导管极为丰富,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可导致面部血肿、面瘫、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颌骨骨折可导致牙列错位、咬合关系错乱、张口困难;因颌面部上接颅脑,所以颌面部损伤易并发颅脑损伤。

一、牙槽突骨折

1.好发部位:上颌前部;

2.诊断表现:临床上摇动损伤区某一牙,可见邻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

二、下颌骨骨折薄弱区,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

骨折表现及移位方向:

1.正中联合

单发:不明显;

二侧双发:下后方;

粉碎性:下颌牙弓变窄。

双侧与粉碎性骨折都可使舌后坠易窒息。

2.颏孔区骨折

一侧:前段骨下外、后段骨上内移位;

双侧:前段下后、后段上前。

3.下颌角

正中:不移位;

肌肉附着前:前段下内、后段上前。

4.髁突

附着下颌突颈部:前内;

单侧髁突颈部骨折:下颌向后外移位、不能向对侧做侧方运动,后牙早接触,前牙开颌;

双侧髁突颈部骨折:不能做前伸运动、下颌升支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颌明显,侧向运动受限。

特有症状:下唇麻木。

三、上颌骨骨折

骨折表现及移位方向

1.LeFortⅠ低位、水平,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

2.LeFortⅡ中位、锥形,鼻额缝向二侧横过鼻梁、眶内壁、框底、颧上颌缝、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脑脊液鼻漏;

3.LeFortⅢ高位或颅面分离,鼻额缝向二侧横过鼻梁、框部、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面中部凹陷变长脑脊液耳鼻漏。

以上是“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纠错 责任编辑:青青

牙科吧讲堂:防治感染、包扎、后送——口腔颌面外科急救知识


关于“防治感染、包扎、后送——口腔颌面外科急救知识”,牙科吧编辑整理了相关资料如下,供大家参考了解。

防治感染

1.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与口腔相同须联合应用甲硝唑类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液 0.5g 静滴 2——3次/日)

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轻者用1500U,重者用3000U。

包扎、后送

包扎:单眼包扎、四尾带包扎、十字绷带包扎

后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伤情变化。昏迷伤员可采用俯卧位,一般伤员可采用侧卧位或头偏一侧。搬动可疑颈椎损伤的伤员时,应多人同时搬运,一人稳定头部并加以牵引,其他人员以协调力量将伤员平直整体移动抬到担架上。

“防治感染、包扎、后送——口腔颌面外科急救知识”的内容,由牙科吧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对想要了解相关问题的人提供参考,更多口腔知识,敬请关注牙科吧口腔医学知识栏目。

牙科吧讲堂:口腔颌面外科急救常识——抗休克


关于“口腔颌面外科急救常识——抗休克”,牙科吧编辑整理相关资料分享如下,希望对大家提供参考。

临床判断休克的主要指标:血压、脉搏、皮肤色泽与温度、尿量等。休克早期心率的变化是重要指标,正常成人的心率上限达到120次/min,结合四肢皮肤变化是早期诊断休克教可靠的指征。

1.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要保证气道通畅和止血有效。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两条静脉输液通道。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为了救命,可以输同型的或O型的红细胞。在没有通过中心静脉插管或肺动脉插管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就要凭以下临床指标来掌握治疗,即尿量需达到0.5——1.0ml/(kg.h),正常心率,正常血压,毛细血管充盈良好,知觉正常。在针对大量失血进行复苏之后,即在为补偿失血而给予输血之外,还应该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便适应体液分离之需。

2.创伤性休克:多见于外伤,复杂骨折,烧伤,挤压伤或大手术等。细胞外液转移至受伤区域是除出血外造成低血容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原则大致同失血性休克,但在处理上应注意:1.HCT不能说明血容量丢失程度;2.需要止痛,镇静,并妥善处理受伤部位;3.紧急处理危急受伤部位;4.抗生素预防感染;5.血压稳定后及时手术。

3.感染性休克:除积极控制感染外,应针对休克的病生理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血细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环淤滞,以及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全身各脏器组织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谢。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充分估计病情的变化,及时加以防治。

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感性性休克的突出矛盾。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扩容所用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各种液体的合理组合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胶体液有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用量为10%500——1500ml,一般为1000ml)、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血浆、白蛋白和全血等。晶体液中碳酸氢钠复方氯化钠液较好。休克早期有高血糖症,加之机体对糖的利用率较差,且高血糖症能导致糖尿和渗透性利尿带出钠和水,故此时宜少用葡萄糖液。

一般先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输给5%碳酸氢钠。扩容治疗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端温暖、紫绀消失;②收缩压>12kPa(90mmHg)、脉压>4.0kPa;③脉率<100次/min;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回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口腔颌面外科急救常识——抗休克”的内容,由牙科吧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对想要了解相关问题的人提供参考,更多口腔知识,敬请关注牙科吧口腔医学知识栏目。

【推荐】

口腔执业医师笔试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资料整理汇总

2020年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哪天出成绩?有奖竞猜来啦!

2020年口腔执业医师笔试考后,这几件事情考生要清楚

大揭秘!2020年口腔执业医师考情分析,2021年复习方向及建议

2021年口腔执业医师辅导班哪个好?比较说明已备好!

牙科吧讲堂: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


1.瘤

一般指良性肿瘤。如牙龈瘤、牙瘤、腺淋巴瘤等。个别以瘤命名的恶性肿瘤在前面均加“恶性”的定语,如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恶性多形性腺瘤等等。

2.癌

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称为癌。如舌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下颌骨中枢性鳞癌等等。

3.肉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称为肉瘤。如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尤文肉瘤等等。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4.临界瘤

某些良性肿瘤形态上属良性,病程较长,但常浸润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具有恶性倾向而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这类肿瘤。如成釉细胞瘤、乳头状瘤、多形性腺瘤等等。

研究表明,30%的口腔癌与吸烟有关,35%与饮食有关,3%与饮酒有关,只有17%与难以控制的因素有关,例如地理因素(3%)、环境污染{1%)、职业因素(4%)、生殖因素(7%)和医疗因素(1%),另有15%确切原因不明。由此可见,大量的致癌因素可通过宣传、教育予以控制,例如戒烟、调整饮食结构等。癌症的预防可分为3级:I级预防为病因学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的最根本措施;Ⅱ级预防主要是贯彻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Ⅲ级预防系指以处理和治疗患者为主,其目标是根治肿瘤,延长寿命,减轻病痛以及防止复发等。

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除去病因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应着重于消除外来的慢性刺激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局部或全口义齿等。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有刺激的食物。在口腔预防保健方面要戒除烟、酒;在户外暴晒或在与有害工业物质接触下工作时,加强防护措施;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对预防口腔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意义。

及时处理癌前病损及时处理癌前病损是预防和阻断口腔颌面癌瘤的重要环节。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有白斑和红斑。常见的癌前状态有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角化、先天性角化不良以及梅毒、着色性干皮病等。对于上述病变除积极用yao缓解症状外,最重要的是应定期随访,严密观察。在任何怀疑有恶变的情况下,均应及时活检,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

加强防癌宣传加强公众教育,落实预防措施,特别是戒烟,可大大减少口腔鳞癌的发生率。应使群众了解癌瘤的危害性,提高对癌瘤的警惕性;使群众能了解一些基本防癌知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

开展防癌普查及易感人群的监测老年患者有时反应迟钝,自觉能力减弱,主观症状不明显,可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更需要采取防癌普查,早期发现肿瘤,早期诊断,从而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

牙科吧讲堂:口腔颌面部损伤常用止血法


口腔颌面部损伤常用止血法:

①压迫止血法:

(1)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主要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止血的方法。常用的压迫动脉有颌外动脉、颞浅动脉和颈总动脉,临床上应根据出血的部位和来源选择压迫动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包扎止血法:采用纱布、绷带等在创口外部加压包扎,以压闭创口内的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小动脉,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3)填塞止血法:适用于开放性和洞穿性创口,将碘仿纱条或纱布块填塞于创口内,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结扎止血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将创口内出血的血管断端用止血钳夹住后进行结扎止血。如口腔颌面部严重出血,不能在局部止血时,可结扎颈外动脉。

③药物止血法:采用全身止血药(如止血敏、6-氨基乙酸等)和局部止血药(如止血粉、明胶海绵等)止血,主要适用于组织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

牙科吧讲堂:颌面部损伤特点简述


颌面部损伤特点简述:

颌面部是人体经常外露的部分,故其损伤是很常见的,包括平时与战时的各种损伤,如车祸、击伤、枪伤、摔伤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特点:

①由于颌面部的血液循环较丰富,损伤后常出血较多,且损伤部位肿胀较明显。也正因为颌面部血运丰富,其组织的再生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也较强,所以颌面部损伤,只要处理得当,伤口愈合较快。

②口底、咽旁、舌根处的损伤,软组织的水肿明显,加之损伤后的血块,碎骨片、呕吐物及舌后隧等均可引起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危及生命。

③由于颌面部有许多腔窦,如车娲伤部位相通,又为易引起伤口感染的因素。

④颌面部损伤常伴有颅脑损伤。而且可引起咀嚼,吞咽、呼吸、言语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出现面瘫,涎瘘、张口困难、外伤错位畸形,复视等障碍。

牙科吧讲堂:口腔颌面外科的概况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中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于命名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说是在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著,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以至于至今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洲,原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中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称。1956年,卫生部颁布了口腔医学教育大纲,并将“口腔外科学”改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给以正式肯定。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编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名称。美国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学》则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才分别更名为《口腔领面外科学》的。目前,“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不但广泛地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且其学会或学术组织也沿用这一命名。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颌面外科的学科简介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口腔医学知识请关注牙科吧。

纠错 责任编辑:晓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