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网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唇裂和唇腭裂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非单一的因素所致。概括说来,可分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并与营养、遗传、感染、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医生在详细询问唇裂和腭裂病员家庭史时,有时可发现在其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中,也有唇裂或唇腭裂发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直糸亲属中有唇裂畸形者,其后代的唇裂发生率比亲属中无辰裂畸形者要高。遗传学研究还认为唇裂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因此,被认为先天性畸形与遗传有着一定关系。遗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遗传是和机体所处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遗传特征在外界环境及机体内部条件的影响下,也是可以改变的。k428.COm

2.环境因素

母体的整个生理状态构成了胚胎发育的环境条件。因此,在妊娠前三个月内,当母体的生理状态受到侵袭或干扰时,就可能影响胚胎颌面部的生长发育。

(1)营养缺乏妇女怀孕期间的呕吐和偏食可影响营养摄入,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在实验动物研究中发现小鼠缺乏维生素A、B2及叶酸等食物成分时,可以产生唇裂等畸形,而人类是否也会因缺乏此类物质而导致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还不十分明确。所以在妊娠早期的营养缺乏可能是发病诱因之一。

感染和损伤临床发现,母体在怀孕初期(2个月内)如遇到某种损伤如遭受某种损伤,特别是能够引起子宫及其邻近部位的损伤,如不正当的不全人工流产或不科学的药物坠胎等,都能影响胚胎的发育而招致畸形。母体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风疹等,也能影响胚胎的发育而成为唇裂发生的可能诱因。

(3)内分泌的影响从小白鼠的动物实验表明:母鼠怀孕后第9、10、11天各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所生产的幼鼠中患有腭裂,对照组的小鼠中则没有这种现象。

因此认为,在怀孕的早期(8周以内),如孕妇因生理性、精神性及损伤性等原因,可使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发生畸形。妊娠早期的妇女因患病使用激素治疗后出生的婴儿即有某种先天畸形的发生。此外,在唇裂患儿家族史的调查中,也发现有的母亲在怀孕早期曾有过各种明显的精神创伤因素,推论可能由此而出现应激反应,导致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诱发先天性畸形。

(4)药物因素多数药物进入母体后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胚胎。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而造成畸形,目前已知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等)、抗惊厥药物(苯妥英钠)、抗组织胺药物及治疗妊娠性呕吐的敏克静和某些安眠药物(如沙立度胺)均可导致胎儿畸形。

(5)物理损伤如在胎儿发育时期,孕妇频繁接触放射线或微波等均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成为唇裂发生的可能诱因。

(6)烟酒因素妊娠早期大量吸烟及酗酒,其子女唇裂的发生率比无烟酒嗜好的妇女要高,因而也是导致胎儿发生唇裂的可能因素之一。

除上述可能引起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外,婴儿在出生后直至发育完成期,也可因各种因素(获得性)的作用而致发育畸形。最常见的是儿童期患颞下颌关节强直后引起的一侧下颌骨发育畸形或损伤后造成的髁状突发育障碍。

有的畸形,例如下颌骨前突、偏侧颜面肥大以及萎缩等其真正病因究系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目前还更不够清楚。

综上所述,唇部畸形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是许多因素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内发生作用的结果。

由于病因不完全清楚,目前在预防方面采取一定的综合性措施可能是有益的:

对已婚的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应实行计划生育,以保证妇女的健康。在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贫血;结核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妇科疾病等时,要及时进行治疗。

妇女怀孕期间应注意食物的营养,避免发生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钙、磷、铁等的缺乏。

妊娠期的妇女,特别是妊娠早期要避免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包括过度的情绪紧张和激动。

孕妇应该避免过多的接触放射线能。

扩展阅读

唇裂的分类及症状


唇裂的分类及症状

目前在我国比较公认和通用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临床上,根据裂隙部位可将唇裂分为以下几类:

单侧唇裂:分为不完全裂、完全裂。

双侧唇裂:分为不完全裂、完全裂、混合性裂。

(二)另外根据裂隙程度可分为:

1.隐裂:指唇部皮肤连续性完整,皮肤粘膜虽然未裂开但有肌肉裂开,由于缺少肌层出现局部沟状凹陷及动态畸形。

2.一度唇裂:仅限于红唇部分的裂开,裂隙范围为唇红缘至上唇下1/2者。

3.二度唇裂:上唇部分裂开,但鼻底尚完整,裂隙范围为上唇全部,但鼻底未完全裂开。

4.三度唇裂: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裂隙包括上唇全部,鼻底鼻前庭裂及牙槽突裂,有严重的鼻部畸形。

唇部的发育及唇裂的形成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开始于胚胎第3周,这时整个胚胎长约2毫米,其头端即出现由前脑形成的圆形突起,在前脑以下的腹侧面,则有鳃弓出现。鳃弓共有五对,为四对鳃裂分隔。第一对鳃弓称下颌突,与颌面发育的关系最大,第二对鳃弓位于其下方,形状较小,与舌及舌骨发育有关,亦称舌弓。

在胚胎第3周以后,面部即开始发育。先是前脑的下端向前及腹面膨大,形成一个突起,称为额鼻突,同时下颌突亦从两侧向前及中央方向生长,并在中缝处开始连结而形成下颌弓。在同一时期,在下颌弓两侧的上缘,出现两个突起向前伸长而形成上颌突。此时,面部已出现五个突起,介于此五个突起之间的空隙即为未来的口腔,称为口凹或原始口腔。大约在第5周时,下颌突在中缝处完全融合而形成下唇及下颌骨。

在第4周时,额鼻突已发育成为位于中央的中鼻突,及两侧的侧鼻突,中鼻突再逐渐发育成为二个球状突。球状突与侧鼻突之间称侧鼻沟,以后则发育成鼻孔。这一对球状突约在第7周时,在中央部分互相融合形成鼻中隔、鼻小柱、前颌部及上唇的中1/3(人中);同时又分别与两侧的上颌突的上方与侧鼻突亦融合而形成鼻侧部、鼻翼及颊部。额鼻突的其它部分则形成前额及鼻梁等部分。至第8周,胎儿的面部初步完成。这时,鼻部广阔而扁,至胎儿后期,鼻梁方渐抬高,鼻尖部伸展,鼻孔向下方互相靠近,而使整个鼻部变成狭长形态。此时已近似成人面型。

当上颌突与额鼻突融合之后,额鼻突的下方游离面,及上颌突向口内伸展部分,即成为腭的始基。胎儿到第5周后,由于侧鼻突、中鼻突及上颌突的融合,鼻孔与其外口虽已形成,但鼻腔与口腔部依然相连。到第6周时,两侧上颌突各有一块腭板自两侧向原始口腔伸长,形成了侧腭突,此突在初期呈垂直的方向生长。此外,在球状突前端小突起伸长而成为中腭突,它向垂直方向生长,并由前向后发育而形成前颌部及鼻中隔。两个侧腭突在第7周时变成水平方向的生长而开始在中央与中腭突融合。这种融合过程系从前颌部分开始逐渐移向后方。当前端已经融合时,后端尚有较宽的裂隙存在,待前后端完全融合时,鼻腔就与口腔完全分开,腭的发育也告全部完成。以后,在已融合的组织内,其前端与鼻中隔相连部分有腭骨发生,即成为硬腭,其后端不与鼻中隔相连部分无骨质发生,即为软腭,其中的中胚叶组织即发育成为软腭的肌肉。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使胚胎突起正常发育及融合受到阻挠可以发生各种畸形;例如:两个下颌突未能在第5周时正常融合,则可产生下唇正中裂、下颌裂。上颌突在第7周时未能在一侧与球状突融合,就在上唇一侧形成单侧唇裂,如在两侧发生,就形成双侧唇裂。上颌突与球状突有一部分或全部未融合,则发生各种程度的唇裂,以及与之相应的牙槽突裂。两个球状突未能正常融合则发生上唇正中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横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斜裂。

腭裂的形成与唇裂相似,胚胎发育约在第7周时如果中腭突未能在一侧或两侧与侧腭突融合,就形成了单侧或双侧腭裂,如仅在前颌部分未能融合,则造成牙槽裂。腭突的融合过程是由前向后逐渐进展的,因此,软腭裂与不完全腭裂是在硬腭已经完全或部分融合后发生的。单纯的软腭裂,它只有正中裂,没有单侧裂或双侧裂。由此可见,由于致病因素作用时间差异,从而可在临床上出现不同类型的畸形。

什么是唇裂和唇腭裂


唇裂俗称“兔唇”、“豁嘴”,指上唇裂开,是先天畸形的一种。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常与腭裂伴发,就是口腔上腭软组织畸形,大部分腭裂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缺损和畸形,因此也叫唇腭裂。

根据以前的调查,新生儿唇腭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1000。根据我国出生缺陷检测中心1996—2000年所获得的结果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的2218616多万围产儿中,检出唇腭裂患者2265例,其患病率为1.625:1000。资料表明,我国唇腭裂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与近期国外的报道相近似。

据统计,唇腭裂患者男女性别之比为1.5:1,男性多于女性。

蛀牙的病因学


蛀牙在医学上又叫做龋齿、龋病,关于蛀牙的病因学说主要分为主要三个方面,内因、外因和现代理论。

1.内因说

(1)磷酸酶学说:血液中的磷酸酶、蛋白酶经牙髓到达牙釉质与唾液相通,保持钙、磷平衡,当唾液中酶减少,牙釉质提供磷酸盐,导致釉质溶解。

(2)结构论:牙齿结构存在缺陷。

(3)糖原说:进食糖过多,牙齿组织中糖原含量增加。

2.外因说

(1)化学细菌学说:Miller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与口腔内碳水化合物、糖起作用,发酵产酸,使牙釉质的无机物溶解而发生龋病。2个阶段:硬组织脱矿和有机质崩解。

(2)蛋白溶解学说:龋病的早期损害首先发生在牙体的有机质存在部位,即牙釉质内的釉板、釉柱鞘、釉丛和牙本质。牙面微生物产生的蛋白水解酶使这些区域的有机物分解,晶体分离,结构崩解,从而打开了细菌侵入的通道,致使细菌侵入、产酸,使无机盐溶解。

(3)蛋白溶解-螯合学说:牙面的蛋白溶解性细菌产生的蛋白酶将牙釉质的蛋白质和其它有机成分分解,其产物包括各种酸根、阴离子、胺基、氨基酸、肽等,具有螯合特性,在牙齿局部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这样牙齿就脱矿并溶解了。所以,牙齿的脱钙不一定在酸性环境中才发生,在中性,甚至碱性环境也能发生。

3.现代理论

(1)三联因素:细菌、食物、宿主。

(2)四联因素:三因素和时间。

(3)在85年美国的拉马斯概括为二个方面:①宿主的易感性:牙齿抗龋力的高低是主要的,其次是唾液因素;②细菌的活跃性:粘附是主要的,其次是产酸。

引发楔状缺损的病因


引发楔状缺损的病因

1.刷牙:这是发生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人将楔状缺损称为刷牙磨损。其理由是:

①不刷牙的人很少发生典型的楔状缺损,而刷牙的人,特别是用力横刷的人,常有典型和严重的楔状缺损。

②不发生在牙的舌面。

③唇向错位的牙楔状缺损常比较严重。

④楔状缺损的牙常伴有牙龈退缩。

还有实验证明:横刷法刷牙作为单一因素,即可以发生牙颈部缺损。

2.牙颈部的结构:牙颈部釉牙骨质界处的结构比较薄弱,易被磨去,有利于缺损的发生。

3.酸的作用:龈沟内的酸性渗出物与缺损有关。临床上有时见到龈缘下硬组织的缺损,就是这种关系的提示。

4.牙体材料疲劳:近来有研究表明颊侧牙颈部,是力应力集中区。长期的咀嚼力,使牙体材料疲劳,于应力集中区出现破坏。

唇裂是怎么回事?何时治疗最好?


唇裂,俗称兔唇,系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有,多发生在上唇,民间有一种流传,说母亲怀孕时,吃了兔子肉引起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说法。唇裂的发生率在1/100~1/1 000o唇裂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据国内外报道,唇腭裂具有遗传因素,即有些患者可以发现在其直系亲属或旁系中,也有同样畸形发生。

(2)营养因素 妇女怀孕期间的呕吐和偏食可影响营养摄入,造成维生素缺乏,在动物实验中,用缺乏维生素A、E的食物喂养怀孕小白鼠时,出生的幼鼠常有唇裂(腭裂)发生。

(3)病毒感染 在妊娠早期(2个月内),如遇风疹病毒感染,可能成为婴儿唇裂(腭裂)的原因。

(4)药物因素 有些药物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胚胎发育,如:安眠药、抗过敏药、苯妥英那、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酸胺均可导致胎儿畸形。

(5)内分泌影响 实验证明,孕鼠在孕后9天、10天、11天各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所生育的幼鼠中患有唇、腭裂。因而,在怀孕早期(8周内),如孕妇因生理性、精神性及损伤等原因,可使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婴儿先天畸形。

(6)放射线 妊娠早期,如果接触放射线,则有可能导致胎儿唇裂(腭裂)。

唇裂的修复应早期进行,一般健康情况良好的单侧唇裂幼儿,宜在出生后3~6个月修复;双侧唇裂因手术复杂,创口出血较多,宜在6~12个月时进行。同时也应考虑患儿的发育及健康状况、畸形的轻重胚应避开炎热及寒冬季节。一般认为在1岁以内进行手术,可获良好疗效,1岁以后因唇部发育受到影响,修复效果差。

为防止本病的发生,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应注意以下方面,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前3个月,应注意孕妇身心健康,均衡饮食,注意营养,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等,禁用有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等。

牙松动的致病因素


牙松动的致病因素

在生理状态下牙有一定的动度,主要是水平方向,也有极微小的轴向动度,均不超过0.02mm,临床上不易察觉。在病理情况下牙松动超过生理范围,这是牙周炎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牙松动的原因如下:

1.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的吸收使牙周支持组织减少,是牙松动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慢性牙周炎病程进展缓慢,早期牙并不松动。一般在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2以上时,特别是牙齿各个面的牙槽骨均有吸收时,临床冠根比例失调,使牙松动度逐渐增大。单根牙比多根牙容易松动,牙根短小或呈锥形者比粗而长的牙齿容易松动。

2.咬合创伤

有咬合创伤时可使牙槽骨发生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齿松动,但单纯的咬合创伤并不会引起牙周袋的形成。当过大的咬合力消除后,牙槽骨可以自行修复,牙齿动度恢复正常。当患有牙周炎的牙齿同时伴有咬合创伤时,可以使动度明显加重。常见的引起咬合创伤的原因有夜磨牙、紧咬牙、早接触及牙尖干扰、过高的修复体及正畸加力过大等。急性外伤也可使牙松动,甚至脱臼。

3.牙周膜的急性炎症

如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等可使牙明显松动,这是由于牙周膜充血水肿及渗出所致。急性炎症消退后牙齿可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4.牙周翻瓣手术后

由于手术的创伤及部分骨质的去除,以及组织水肿,牙齿有暂时性动度增加。一般在术后数周牙齿即能逐渐恢复稳固。

5.女性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月经期及长期口服激素类避孕药的妇女可有牙齿动度轻度增加。

牙体缺损的病因是什么


牙体缺损的病因是什么

牙体缺损总是会让我们感到十分苦恼,给我们的进食和牙齿的美观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那么牙体缺损的病因是什么?大家都很是关心。下面我们看看专家的介绍。

牙体缺损的病因是什么?造成牙体缺损的原因通常有:

(1)龋病、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坏死、尖周疾病、残冠残根;

(2)牙外伤、牙折、隐裂、牙髓坏死后牙体变脆、磨耗形成的高尖陡坡;

(3)磨损、牙本质过敏、牙髓炎、尖周感染、垂直距离降低造成颞下颌关节疾病;

(4)楔缺、牙髓暴露、牙髓炎、本质过敏;

(5)酸蚀症、牙本质过敏、牙体变色;

(6)发育畸形、牙外形畸形、牙本质发育不全、牙体变色等。

牙体缺损致病因素


牙体缺损致病因素

牙体缺损最常见的原因是龋病,其次是外伤、磨损、楔状缺损、酸蚀和发育畸形等。

一、龋病

龋病是由于细菌的作用造成牙体硬组织脱矿和有机物分解,表现为牙体硬组织的变色、脱钙软化和龋洞形成,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伴随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等。龋坏严重者,可造成牙冠部分或全部破坏,形成残冠、残根。

二、牙外伤

由于牙冠受到意外撞击或咬硬物引起牙折,前牙牙外伤的发病率较高。死髓牙、隐裂牙等牙体自身强度下降等,也可在正常咬合力下引起牙折。牙外伤轻者表现为切角或牙尖局部小范围折裂,重者可出现整个牙冠折裂或冠根折断。

三、磨损

磨损表现为牙冠咬合面降低,常由于不良咀嚼习惯及夜磨牙等引起。全牙列重度磨损会造成垂直距离降低,导致咀嚼功能、美观的障碍,甚至引起领下颌关节病。

四、楔状缺损

又称牙颈部非龋性缺损,常表现为尖牙、前磨牙唇、颊面的牙颈部楔形缺损。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病因有磨损、酸蚀、应力等因素。常伴有牙本质过敏、牙龈退缩,严重者可出现牙髓暴露甚至出现牙折。

五、酸蚀症

是牙长期受到酸雾作用而脱钙,造成牙外形损害。常见于经常接触盐酸、硝酸等酸制剂的工作人员。表现为前牙区唇面切缘呈刀削状的光滑面,向切端渐薄,常伴有牙本质过敏,牙冠呈现褐色斑。

六、发育畸形

造成牙体缺损的发育畸形是指在牙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出现形态、结构的异常。常见的造成牙体缺损的牙结构发育畸形包括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发育不全、斑釉牙及四环素牙等。牙齿的形态发育畸形是发育过程中牙冠形态的异常,常见的有过小牙、锥形牙等。

釉质发育不全症轻者牙冠呈白玉色或褐色斑,严重者则出现牙冠形态不完整,釉质钙化不良,硬度降低,牙釉质表面粗糙且有色素沉着。

斑釉牙是在牙发育期间,由慢性氟中毒所致的牙体组织损害,牙冠表面出现白玉色或黄褐色斑块。

四环素牙又称四环素色素沉着,是在牙冠发育期间,由于受到四环素族药物的影响造成牙冠变色和釉质发育不全,牙冠呈灰褐色或青灰色,釉质透明度降低,失去光泽,严重者还可出现牙冠发育不全。

牙疼病因不一定在口腔


都说“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医生提醒,莫忽视牙疼,因为除了口腔疾病,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牙疼。

一般来说,牙疼的原因可分为牙源性的和非牙源性的。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跟尖炎等口腔疾病引起的牙疼,称为牙源性的。此外,上颌窦炎、心源性疾病(如心绞痛)也会引起牙疼。因此,牙疼首先要进行牙齿检查,明确是否口腔疾病引起的牙疼,并对症治疗。

牙科吧专家提醒,牙疼后即使选择服用止痛片缓解牙疼,也要对牙痛有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贻误了治疗。对于较严重的牙疼,服用止痛片效果不大。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